第二百零二章 奇怪聖旨(1 / 3)

大中軍不是當年的明軍,這裏也不再是當年的薩爾滸,可是為了調動士氣,多爾袞想方設法在建奴軍之中,連連提及當年的薩爾滸之戰,稱漢蠻子不可怕,隻要他們上下齊心,定能再在盛京城外再建新功,重新再現當年薩爾滸之戰。***

雖然多爾袞表麵上像是信心滿滿,但是對於建奴的士氣提升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因為建奴上下,誰都知道多爾袞乃是大中軍的手下敗將,而且還是一個常敗將軍。

從當年崇禎十一年入關,到山海關之戰,進而又是去年的錦州大戰,接著遼陽之戰,多爾袞這些年來,和大中軍交手不止百餘次,但是結果是他隻要碰上大中軍,幾乎都是逢戰必敗,從無一場像樣的勝跡可言!

現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大中軍大軍來了,而且兵多將廣武力超強,他們滿洲八旗,現如今鑲藍旗盡毀,正紅旗、鑲紅旗幾乎全沒,正藍旗到現在也沒有回複,鑲黃旗也損失慘重,兩白旗兵力尚不足全盛時期的一半,僅剩下正黃旗尚且保存著一定的實力,但是當年那些能征善戰的建奴將領們,這個時候一個個卻都成了昨日黃花,已經凋零。

屈指算來,建奴這些年來,折損在大中軍手下的大將,先是嶽托死於崇禎十二年出關,接著阿巴泰死於崇禎十四年通州之戰,豪格也在通州之戰之後失蹤,後來鼇拜死於金州之戰,羅洛渾死於去年的蓋州之戰,阿濟格死於遼陽之戰……

現如今建奴之中還能算上勇將的也僅剩下了多爾袞和多鐸等少數幾員大將,而這些所謂的大將,又有誰不是大中軍的手下敗將呢?

所以不管多爾袞如何鼓吹再現當年薩爾滸之戰,可是建奴軍之中,卻彌漫著一種難以遏製的失敗情緒,雖然他們為了他們的榮耀,決定留下和大中軍在盛京決一死戰,但是看好這一場大戰的建奴卻少之又少。

再加上嚴重的糧荒,讓建奴軍上下幾乎人人吃不飽,這半年多下來,大部分建奴都餓的是麵黃肌瘦,就連他們引以為豪的馬甲兵,這個時候許多人都已經沒有了戰馬,成了步甲,隻能徒步參戰,他們最為倚重的騎兵優勢,在這個時候也早已無法再次發揮出來。

隨著八月二十這一天的臨近,大中軍和建奴軍紛紛開始開赴到了盛京周邊,在八月二十日之前,許多地方便已經提前開始發生交手,大中軍一支支的抵達了他們預定的出發地點,迅速的將出發地周邊的建奴肅清。

這種肅清行動完全可以說是一場屠殺,凡是不肯立即投降的建奴,都迅速的被大中軍的各路人馬迅速的肅清,大中軍為了減少後勤供應的麻煩,甚至於采取不收容俘虜的政策,凡是抓到建奴,不論男女老幼,直接殺掉,省的還要將他們向後方輸送耗費糧食。

漸漸的建奴軍開始被各路大中軍兵馬擠壓到了盛京周邊的二十多裏範圍之內,兩個騎兵師這個時候充當了遮蔽部隊,依靠著他們的機動優勢,不斷的將大中軍四周出現的建奴騎兵擊退,死死的壓製住了建奴大軍的哨探,使之無法深入到縱深探查大中軍的行動和兵力部署。

更多的大中軍斥候,則提前開始和建奴的哨騎進行了一番大規模的絞殺戰,雙方都極力的壓縮對方的偵查範圍,之前大中軍斥候在和建奴哨騎交手的時候,並不占多少便宜,隻能依靠著他們擁有望遠鏡的優勢,來提前打伏擊戰,方能占據優勢,但是這種情況在天元元年之後,已經開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大中軍有意識的吸收了相當一批弓馬嫻熟的蒙古騎兵,將其並入到騎兵部隊抑或是斥候之中,這些蒙古騎兵的加入,使得大中軍的騎兵部隊和斥候部隊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因為這些蒙古騎兵自幼也都是生活在馬背上,幾千年來都這樣的生活,雖然他們早已不複當年蒙古鐵騎的威風,但是個人的能力卻並沒有降低,甚至於比起半遊牧半農耕的建奴,他們更有優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