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遠和祖大壽在錦州已經和清兵對峙了三個月了,清兵見進攻無果,隻得團團圍困住錦州。期間也試探性的進攻過幾次,但是祖大壽防禦甚是嚴密。多爾袞和濟爾哈朗飛書稟報皇太極,這錦州一時半會還真的攻不下。皇太極接到戰報後,下命令困死周仁遠和祖大壽,消耗掉城內的糧食,到時城內沒了糧食看著錦州還怎麼堅守?
周仁遠和祖大壽正在總兵府愁眉不展,心裏擔憂的還真是糧草,錦州被圍困已經三月,消耗的全是城內以前囤積的糧草,士兵的糧食已經開始逐步減少了,從原先的一天一稀,改成了一天兩稀。這樣下去必定會影響士兵的戰鬥力。
“左都督,依你看,這朝廷的援軍還要多久才能趕到?”周仁遠問祖大壽。現在他的臉色有些消瘦,他自從在這錦州被圍困後,經常晚上帶著親衛巡城,所以睡眠嚴重不足。
祖大壽望著周仁遠消瘦的臉龐,心中有些感動,這永明王原本可以回京城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自願留在錦州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從來沒抱怨過一句,真是異於常人。
祖大壽摸了摸三縷胡須,沉思道“據末將的推測,朝廷的援軍應該出關了,想不久之後便會來解圍。”
周仁遠點點頭道“沒想到這韃子一圍困這麼久,然道他們糧草的消耗能跟的上?”
祖大壽回道“韃子現在也屯田了,你看我們遼東的漢人被韃子擄去多少?現在的韃子不光靠牛羊等牲畜養活自己了,他們也常吃稻米,高粱和玉米等糧食,所以啊他們不愁糧草啊!”
看來這滿清也從正從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變,周仁遠心裏想著,這皇太極還真是一代梟雄,能夠看到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差距,農耕和放牧比起來對自然天氣的依賴便大大降低,而且這遼東黑土地甚是肥沃,稻米的產量很高,這樣的話滿清的糧草儲備將會十分充盈,而對大明來說,這是件雪上加霜的事情。
此時的寧遠城,曹文詔和丘民仰也在城樓巡視,攻打錦州的韃子說不定哪天就會分兵來攻打寧遠,所以他們心裏不能放鬆絲毫警惕。
“曹總兵,你看著韃子困了錦州這麼久?永明王和左都督能支撐的下去嗎?要不,我們派兵騷擾一下韃子?也好給錦州城緩解緩解壓力。”丘民仰提議道。
曹文詔聽後搖搖頭道“邱大人,不是末將畏戰,而是這寧遠城兵力不到一萬,派多少兵去?總要有留守的士兵吧。就算派個五千士兵麵對這五萬韃子還不是杯水車薪,如果韃子再回頭打起這寧遠的主意,可就得不償失嘍。”
丘民仰雖然是遼東的最高長官,可他是文官,軍事上的事情還是要聽曹文詔的意見。他歎口氣道“可是聽說韃子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已經帶兵去義州屯田了,這是要長期圍困錦州的準備啊!”
曹文詔也變色道“這韃子數十年來攻打錦州無數次,哪次不是無功而返,圍了十幾日不見成效便自然退兵。如今看這韃子的架勢,是得不到錦州便不會罷休的。”
丘民仰看了看天空道“這遼東已進入暮春,草原正是牧草豐盛的時候,韃子攻打錦州還真是挑了個好時候。這場硬仗不知要維持多久啊?”
“報---巡撫大人,總兵大人,前麵哨所有消息傳來,我大明的援軍已距我寧遠城不到五十裏。”一名哨騎飛奔到城樓上說道。
“好啊!朝廷的大軍總算來了。”丘民仰和曹文詔彈冠相慶道“快去吩咐寧遠文武官員隨我們前去迎接朝廷大軍。”
五十裏外的寧遠官道上,一支浩浩蕩蕩的明軍正在緩行,旌旗遮天蔽日,刀甲森森,一麵高高的帥氣上寫著一個大大的“洪”字。
這正是新任薊遼督師洪承疇率領的十萬大軍,洪承疇年近五十,清瘦的臉龐,顎下三縷長須,倒有幾分儒將的風采,但是他的眼神異常淩厲,使人看了不覺有些膽顫。這是他長期擔任高位武將培養出來的氣質。
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騎馬來到洪承疇的身邊,躬身稟報道“督師,前麵不遠就是寧遠城了。”這次洪承疇經過山海關,按照朝廷的旨意,也把吳三桂山海關的士兵納入了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