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督軍,政委?(2 / 2)

“殿下分析的在理,我們在衡州實行官紳一體納糧還算成功,可是放眼到整個湖南和湖廣,很多官員,士紳豪強還多有抵觸。這是項巨大的工程啊。”王夫之說道。

“所以啊,後方不穩,錢糧又不足,我也隻能現在按兵不動。但是,對於軍隊的掌控刻不容緩。”周仁遠說道。

“咦?殿下,衡州不是辦了所演武堂嗎?從那裏走出的軍官將領的忠心應該靠的住的啊!”李光殿說道。

“這些從演武堂出去的人,暫時隻能充當各軍隊裏的中下層將領,要等他們真正能獨當一麵,至少還需要三四年,也許要更長時間。現在他們還指望不上。”周仁遠解釋道。

“這樣啊。”三人一聽都不禁皺著眉頭苦苦思慮。

周仁遠看見他們三人苦思冥想的樣子,說道“我有個想法,說出來大家看看合不合適?”

王夫之三人一聽,一齊好奇地看著他。“我想在各軍設立一個督軍,就和以前的監軍差不多,但是呢這督軍不幹預總兵的軍事作戰,品級也要低上總兵一級。平日裏就管總兵手下將士的生活啊,思想啊什麼的。最主要的就是要灌輸給將士們一個理念,就是為什麼而戰?不能把將士們變成總兵的私軍,再成為像左良玉那樣的軍閥士兵。”周仁遠把後世的“政委”用了起來。

“這個主意妙啊,這督軍一不幹涉將領的指揮權,二又能關心士兵集體,但是這督軍怎麼監督總兵呢?”王燮問道。

“督軍可以和總兵一樣,同樣有參事之權。總鎮總兵那裏的督軍直接歸桂王府領導,而且所有的督軍都由桂王府考核之後派出。”周仁遠說道。

“嗯,這個提議不錯,這樣軍隊上上下下都掌控在殿下手中。可是,這督軍的人選是個大問題啊,哪裏來的這麼多人選?”李光殿問道。

“我也為此事發愁呢!而農兄,你那批‘行社’的朋友,像鄺鵬升那些人有沒有興趣投身軍旅,為大明效力啊?”周仁遠打起了那幫“行社”和“匡社”儒生們的主意。

“可是我的那幫好友都是一介書生,憑他們的才華給這些士兵做個老師,教導他們倒不是問題。關鍵是他們不懂得怎樣打仗啊,說句難聽的話,他們連刀槍都沒有摸過呢。”王夫之為難道。

“誒?王夫之大人說的可不是什麼好理由啊,難道我和王燮王大人在守開封之前就上陣殺敵過?隻要狠狠心,自然就能適應軍旅了。王燮大人,您說是不是?”李光殿笑著問王燮。

“就是,我在祥符做知縣,也是十年寒窗讀書讀出來的。要不是開封危急,我這個知縣哪裏會帶兵去開封禦敵?你們看,我現在還不是投身軍旅了?”王燮笑道。

王夫之被他兩這麼一說,一時之間無言以對。周仁遠笑道“而農兄的顧慮也很正常,你們兩個說的也有道理。這樣吧,而農兄,你去和鄺鵬升他們先說一說,這個督軍的職能,我並不是要他們領兵打仗。當然了,必要的軍事訓練也是要的,不過隻需要經過三個月的訓練,合格者就可以就任。”

王夫之一聽隻要三個月的訓練,心想到不是什麼大問題,又看出周仁遠現在對此事非常迫切,便勉為其難地答應下來了。

沒想到,鄺鵬升,夏汝弼、郭鳳躚、管嗣裘、李國相、包世美等人一聽,除了包世美覺得自己年紀尚輕拒絕外,其餘諸人熱血沸騰,正愁報國無門呢,便一口答應下來。這點連周仁遠都沒想到,正所謂“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