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苯教 一(1 / 3)

關於苯教這個藏區較為隱秘的宗教,此章便普及一下這方麵的知識。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如果興趣不大,關於苯教的章節可以跳過,不影響情節。

苯教又稱本教、缽教,因教徒頭裹黑巾,故又俗稱黑教。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苯教是流行於西藏的巫教,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日月、雷電冰雹、山石草獸等各種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靈和鬼魂。苯教是幸饒彌沃如來所傳的教法,也被稱為古象雄佛法。其曆史距今約一萬八千年。曆史上因修行苯教而成就虹化身從無間斷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他有間斷的虹化身成就者則更是無記其數。

在古藏文的記載中,“本”為“頌咒”“詠讚”之義,這在原始信仰的各種儀式中是個極其重要的部分。以念頌各種咒文為主要儀式的各種原始的信仰被稱之為“原始本教”;另有由辛繞彌沃佛所創立的“雍仲本教”。

本教不僅僅涉及到宗教,還涵蓋了民風民俗、天文、曆算、藏醫、哲學、因明學(邏輯)、辯論學、美術、舞蹈、音樂等方方麵麵,是西藏及其周邊地區人們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教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彙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各個方麵有著深遠的影響。

由於曆史的種種原因,雍仲本教似乎成了被遺忘的一角,甚至被人誤解,但它和藏傳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是本教和寧瑪派都擁有大圓滿教法以及伏藏法,他們的關係更是微妙。(“大圓滿”在象雄語裏稱為“勒造”,在藏語裏稱為“佐巴欽波”,意為至高無上的極瑜伽,是雍仲本教教法的核心),而今天藏民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有許多也是象雄時代留傳下來的。藏民的婚喪嫁娶、藏醫,在某種程度上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民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瑪這麼也薩雷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都是本教的遺俗。

傳說苯教的創始人是辛饒彌沃(shenrabmivo)本教徒稱他為東巴辛饒(譯為辛饒導師)被認為曾是象雄的王子(另說是達瑟的王子,達瑟泛指西亞廣大地區),他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礎上創立雍仲本教。辛饒出生於沃摩隆仁(volmolungring)。“沃摩隆仁”含意是沃摩地方的深穀,按照本教典籍《賽米》(gzermig)中解釋:“沃是沒有輪回;摩是如願以償;隆是辛饒的授記;仁是永恒的慈悲。關於沃摩隆仁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中國境內的岡底斯山及瑪旁雍措湖附近被認為是傳說中的沃摩隆仁;

第二種:沃摩隆仁是西亞地區達瑟的某地名。

第三種:沃摩隆仁是傳說中的香巴拉刹土(又譯:香格裏拉)。

關於辛饒彌沃的出生年代說法不一:外國學術界以及本教的典籍認為辛饒出生於公元前16017年,即距今一萬八千多年前;國內學術界的學者們認為辛饒生於距今4000年前左右。

原始本教是一種多神信仰,沒有明確的教主;後來發展到辛饒彌沃創立的雍仲本教時期,本教變得係統化並有了一套明確的教規和理論:本教的大圓滿教主是普賢王如來(本古根都絨布),本教語教主是辛饒彌沃,意教主是古象雄的本教高僧枕巴南喀。

至於本教建塔的風俗在藏地從什麼時候開始,很難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佛教還沒有傳入藏區之前就已有了建塔的習俗,這在古老的雍仲本教經典中有明確的記載。本教始祖幸饒彌沃的傳記《無垢經》中就有關於佛塔的種類、結構、尺寸和功用等較係統的描述。本教的教派源流中也有關於公元7世紀以前古象雄的瓊隆銀城為中心的八方18大城和其外圍360小城以及周邊1008座佛塔等疆域格局的詳細描述。與象雄同一時間段的前後藏也有為數眾多的土塔或石塔,其中五大寶塔最為著名,每座寶塔的設計者和出資者以及具體建造地在史書中均有明確的記載,佛塔作為“身、語、意三所依”中“意”的物象,其構造、尺寸有嚴格的經典依據和深奧的理論支撐。本教的佛塔,它的每一個部位均有實際的象征意義。世界本身就是一尊如意俱生的自然之塔。塔的基座象征永固不變的雍仲九大中心,塔座的四色台階依次象征風、火、水、土宇宙四要素和“無法守護的四種誓言”(沒有取舍,沒有自他,不動自然,全部清淨),須彌山象征“五身”,第一層象征“十善”,第二層象征“四念住”,第三層象征“四神足”,第四層象征“十智”,瓶座象征“八十二禪定”,寶瓶象征“十八大空”,白法螺(瓶口上方形的珍寶)象征“等持四本性”,華蓋象征“辛饒四道”(潔白沒有習氣之道,長久相續安住之道,正直沒有輪轉之道,中道已到達最高之道),中柱象征“八解脫道”(從六道三惡趣中解脫,從痛苦,從錯亂,從習氣,從集諦和分別執中,從八無暇,從無明,從嗔恨中解脫),十三層法.輪象征“十三大無畏”,雨簷象征“四大悲”(相續不斷如水流,沒有窮盡如地基,普照均衡如太陽,無邊無際如虛空)-,飄帶象征全知的智慧,塔尖的兩隻大鵬角象征悲智雙運,尖頂象征法身大樂,寶劍象征無上大圓滿。另外,佛塔的每一個部位也象征佛身的每個部位,正如經中所講“塔即身,身及塔”。本教佛塔與藏傳佛教其它宗派所講的佛塔,除結構功用大抵相同,但塔頂和每個部位的象征意義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很難斷定佛塔建築是否是隨印度佛教傳入藏地的,這一點很值得學術界的同仁去進一步研究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