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經屬於渤海與黃海交接處,兩處海域帶起不少漁業,按理說當有不少百姓靠海吃海,可高句麗百姓卻不同。高句麗王朝更迭速度比之中原有過之無不及,高建便是殺了自己兄弟上的位。
因為短時間內便容易出現王位易主,因此高句麗為了穩定,推行的國策都是十分穩固,就算王位更迭也會盡量避免內亂,而為了收攏人心,上位者更是將百姓牢牢抓在手中,因此社會各層職位都是有固定數額的,且每家每戶都會分到一份,家中男女老幼隻要符合要求,就去指定的地方上工。
這種規則看起來公平,但是卻打壓積極性,而稍有權勢的人家一運作,底層百姓的生活資源就被打壓,有些人家一家有七八口,勞動力也有五六個人,但是因為原本屬於他們的崗位被人強行拿走,剩下調劑過來的就是吃力不討好的活。
譬如清糞、掃樁這些下等人幹的活,幹的多拿得少,還要受人白眼,一家子都沒出頭之日,日積月累,富得更富,窮得更窮,而最可怕的是窮人長期被富人壓迫,身體乃至精神都是麻木的,他們不求大富大貴,隻求全家吃飽,連穿暖都沒要求了。
眼下已經入冬,高句麗百姓卻多數裹著草紮的草衣過冬,若說大唐每年都有凍死數萬人,可對比總人數總是少了許多,可在高句麗,這個數字就很恐怖了。
百姓們長期受到壓迫卻無力自救,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看到唐軍大規模進入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感覺。
人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保證了,要是跟他強提精神道德層麵的問題,就顯得站著說話不腰疼。
之後楊晨貼出告示招人捕魚,每天工錢為一人十斤魚,表現好的,還能借用唐軍捕魚用具一天,這捕上來的魚,就算自己的,消息一傳開,不再受地方官員管束的百姓便動了心思,幾天之內就招到了一百人,人數雖不少,但是跟當地百姓總數比還是少的可憐。因為絕大多數的百姓思想根深蒂固,覺得自己去找活幹,是會餓死的,所以對這事大多都是觀望態度。
但這一百個人,其實也夠了。
光頭虎對這一百個人分了號,從一到百每人一個號碼,來上工了,就在報自己的號子,然後讓人在對應的號子後麵打鉤,但是發下去才發現,這些人都不認字,而且腦子也不怎麼好使,拿著一個木牌能磨蹭半天,為了方便,光頭虎就所以索性讓他們把牌子掛在身上,天天看那些字,天天記下,天天去打鉤。
這些鉤可是跟糧食掛鉤的,百姓們這才戰戰兢兢仔仔細細的開始學,年紀大的人記不住,就找家裏小的來教,小的要是也不認字,正好倆人能湊個伴一起學,所以才過了兩三天,附近就開始流行起學認字了,原本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在見麵後不再是問‘你掏糞了嗎’,而是問‘你的號子叫啥,也教教我’,這種氣氛連帶著周圍村落都開始盛行起來,並且對發源地的好奇心也越來越重,尤其是看到那些報名的百姓真的每天挑十斤魚回家,一個個都羨慕起來,也想跟著他們一道去給唐軍打魚。
那些挑著魚的人麵上滿是驕傲,活了小半輩子了,天天不是掏糞就是挑糞,在城裏喂豬的過得都比他好,沒想到如今跟著唐軍打魚,不但賺了吃的,腰杆也挺直了,瞧瞧這些人,羨慕有什麼用?當初你們自己不去的,現在想去,人家不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