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吹過胡楊林(引子)、第一章、袁家胡同(1 / 2)

風沙吹過胡楊林

(第一卷)

引子

伴隨一聲汽笛長鳴,從沈陽發往遼東的旅客列車徐徐啟動了。車窗邊,一名少婦懷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凝神地望向窗外,望向視覺能觸及到的遠方,眼睛裏噙滿淚水。她看上去是那樣的瘦弱疲憊和無助。懷裏的嬰兒安靜的睡在母親的懷裏,幼小的她睡夢中還在笑著,全然不知母親的痛苦是那樣的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這位少婦叫張媛,她懷裏的嬰兒是她的女兒美花,這次是到遼東小城投奔在那裏工作的弟弟。這是1953年的冬天。

列車在一個小站停了下來,車門打開了,一股人流夾雜著寒風湧進車廂。張媛抱緊了懷中的嬰兒,掀起自己棉袍的一角裹緊嬰兒,嬰兒躺在母親的懷裏還在睡著,可能對她來說,火車的顛簸就像個大搖籃一樣的舒服。母親張媛凝視著她,心裏卻在呼喚著自己的兒子中奇,痛苦的記憶象天邊的浮雲一樣在她的眼前晃動,揮之不去。。。。。。

第一章袁家胡同

故事還是要從民國時期的袁家胡同說起。

在我國的東北,有一座文化古城叫遼陽。這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城市,古稱襄平,是一座有著2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曆史上先後曾有6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立國號,定都遼陽。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著名學者餘秋雨的文章《流放者的土地》中就引用了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的詩句“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來形容遼陽文化底蘊的豐厚。這些中原名士多為被朝廷流放的所謂犯罪的官員。

在遼陽城中,有一個張姓的大戶人家,祖上早年在朝廷做翰林,因犯了所謂的文字獄,全家從浙江被流放到這裏,或許是案子輕一些,或許祖上對皇上有過恩德,他們家沒有被抄家,允許帶走一切財物,包括傭人。名曰流放,實則是換個地方生存。他們來到遼陽,買了房產置辦了土地,安居了下來。到了中華民國時期,他們家已經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戶。在城裏有幾百間的房屋在吃租,在鄉下還有幾百畝的土地在耕作。

這家的主人張老太爺有七個兒子兩個女兒,全家幾十口人都住在袁家胡同,袁家胡同半條街都是張家人在居住,七個兒子每家三間房,男人們在外讀書做事,女人們操持家務,農村的土地由管家打理。張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一家之長。這是一個和善的老人,家裏家外口碑都好,最睿智的是,小事不計較,大事不含糊。農村的土地包給佃農種,他收的租金很低,而且從不過問,一切由管家料理,管家看主人的態度行事,自然也就睜隻眼閉隻眼。當地佃農都願意租張家的地種。他們家自己也留些自己打理的地,季節忙時雇些短工,雇工吃的比家人還好。張老太爺的明舉,最終給他帶來幸運,土改時因為沒有民憤,所以政府隻收回了土地和不動產,雖然成分定的是大地主,可老太爺和家人都相安無事,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