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道到茶館呆了兩天,覺得這茶館真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此處魚龍混雜,人們在一起閑聊,縣城哪哪有新聞,都能第一時間得知。
黃大道手中還有一些散碎銀兩,取了裁縫鋪的衣服,置辦一些生活用品,沒事就到茶館聽書喝茶。從茶館,黃大道聽到了關於泰和縣幾大家的一些蛛絲馬跡。
原來這泰和縣比較大的家族有梁家、胡家、趙家、雷家、郭家、範家、馬家、宋家、許家等,這些家族,主要是經商發家和考取功名。
魏莊的大地主宋家,原先經營布匹,後來積累了不少的家資,於是大肆購買田地。宋家的家長宋屏昇,前些年還專門花了約兩千兩捐納了一個候補知縣,從此也成為地方士紳。宋屏昇自從捐了候補知縣,憑著身上的功名,布匹生意紅火不說,這買地收租、放水收錢的進項也是越來越多。但土地一年就這麼些產出,宋家收的多了,佃戶落的自然就少了,因此民怨沸騰,鬧了好些年了。今年過完年,宋家催收去年的欠租,利滾利,又漲了不少,因此不少農民又鬧了起來。
再有一家就是太和梁家,梁家家長粱邦鑒,嘉慶年間舉人,曾任職雲南知縣,後告老還鄉,經理家族產業。其兄粱邦縉更是皖籍大員,道光進士,曾任兩廣總督,贈太子太保,現為欽差大臣督辦剿滅太平軍事宜。梁家一時之間,風光無兩!
再就是胡家,胡家世代從儒,家族多有秀才、舉人,家長胡曉軒,其父胡芝山曾經做過山西的知縣,後來致仕回家,胡曉軒自己二十多歲便中了舉人,後來熬到四十多歲考中了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到了五十來歲,因為看見朝廷鬥爭嚴重,便有退意,向皇帝打了報告,回家靜養,安享晚年。
這些大戶,上可通達朝廷,下又聯通鄉裏,家資累萬,關係盤根錯節,成為左右地方的重要力量。
黃大道聽得茶館的這些茶客吹牛,感覺這泰和縣真是藏龍臥虎。隻不過這些茶客,都是一些販夫走卒,本身也是溫飽,更不消說街麵上那些小商小販,或者匠人農民,日子更是清貧窮苦,比起茶客們吹噓的幾大家族,真是天壤之別。老子所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奉有餘,黃大道此時再想起來,真是振聾發聵。那些有錢的,憑著祖上的家業,毫無作為,卻越來越有錢,沒錢的對他們反倒傾心諂媚,供奉自己所有,而沒錢的人,終日勞作,箠楚流血,所獲僅是錙銖,有錢人付出工錢,猶如賞賜。
黃大道雖然出身有錢人家,但是這幾個月耳濡目染,深知民生多艱,眼下自家又遭受了禍亂,不知道到底受到多少損失,再加上每每記起姚逢春為下莊寨百姓謀生路的囑托,黃大道真是如鯁在喉,渾身的力氣不知道怎麼使出來。
回到榮廣源,吳大嬸、小南、朱三妹準備好了晚餐,黃大道心情不好,獨自默默坐在一邊刨著米飯。
“吳大嬸,你說咱們窮人什麼時候日子能夠好過一點兒啊?”黃大道胸中沉悶,輕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