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唐寧自己所說,對於商會的事情,他不會強加幹涉。
畢竟在大的方針和方向上,他已經製定好了,隻要不做出格的事,唐寧也樂意讓商會自由發展。
再說,以程功為首的那些商人,是在這個時代真正精通商道的一群人,對經商之道肯定比他唐寧更在行。
他唐寧唯一的一點優勢,就是知道一些後世的經商理念,但也隻限於理論之談,畢竟他自己又沒有真正做過生意。
而這些後世的經商理念,他也一點一點的灌輸給了小環。
小環現在是商會中比較重要的一員,相信她會逐步的將這些理念在實踐中,再真正檢驗一番,去糟留精。
商會的事情唐寧盡量放手,但這不表明他就會很閑,反而是倍受煎熬。
因為前世今生都沒有漂洋過海的唐大人,這陣子每天都要漂洋過海,把自己弄得欲仙欲死。
沒辦法,為了商會以後的遠洋貿易,順風鏢局必須得發展海上力量。
所以這段時間,唐寧親力親為的參與和策劃了海上力量的構建。
身處沿海,隻有有銀子,船隻不難弄到。
現在商會成立了,隻要唐寧一句話,隨便百十條船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要將這些船怎麼合理的武裝起來,這就需要好好摸索了。
當下,戰列艦和戰列線這個概念已經有了雛形,但還沒有正式提出,還處於一定的進化和模糊狀態。
所以,海上的作戰力量還是以武裝商船和戰船為主,主要武器就是紅衣大炮這種類型的火炮。
然後最大的區別就是各國船隻的不同構造,通過不同類型的船隻,搭配不同數量的火炮。
比如,有的國家走大型化路線,船隻很大,再通過建造幾層甲板,配備更多的火炮,比如西班牙人。
而有的國家則更注重靈活性和數量,比如荷蘭人。
而大明,似乎已經被時代拋棄,船隻更趨於小型化,大型戰船才400料,不過一百三十噸左右的排水量。
裝備的火炮也不多,絕大多數連十門炮都不到。
而同時期的西方戰船,因為有兩層,甚至是三層甲板,所以動則幾十門火炮,超過一百門火炮的情形也很常見。
哪怕是走小型化路線的荷蘭人,隨便拿出一艘船,也比大明的船隻大很多。
十一年前明荷之間的料羅灣海戰,鄭芝龍之所以取勝,最主要原因還是數量占著絕對優勢,十倍於對方。
而且荷蘭人戰船數量太少,隻有九艘,還隻是配了十多門火炮的小型三桅帆船。
在這種前提下,取勝了也不值得太過誇耀。
畢竟遠東離歐洲太遠了,對風帆船隻來說,這個距離還是太過危險。
把自己手中賴以稱霸的大型戰船投入這麼遠去冒險,實在是不值得,畢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還是在歐洲。
如果無法在歐洲站穩腳根,征服再多的地方也有些得不償失。
正因為如此,歐洲各國在遠東投入的軍事力量都有限,幾乎都是小型戰船。
所以,英國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這才先後敗於腐朽的大明水師之手。
雖然西方的海上實力已經超越大明很多,但唐寧還不想模仿西方人那一套來打造自己的首支海軍。
一艘戰船上安裝幾十上百門紅衣大炮有意思嗎?他唐寧的軍火庫中可不缺大炮。
隻是沒有專門的艦炮,所以才需要去檢驗一下。
看配備哪幾款火炮,能夠讓自己的艦隊,在無法保證數量的前提下,卻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他唐寧根基尚淺,無法直接鋪開一支龐大的艦隊,除非鄭芝龍向他唐寧投降。
否則的話,他既沒有那麼多人,也沒有那麼多船,更養不起。
現在與鄭芝龍合作,或者讓他投降,這個可能性幾乎為零。
說不定鄭芝龍正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然後將新軍一舉殲滅呢。
潮州府近海處,已經被規劃出了一塊禁航區。
此時,一艘被武裝過的中型鳥船,正對著一千五百米左右的一艘靶船進行射擊,“轟轟轟……”
經過十天的不斷測試,唐寧已經大概的摸索出了一套裝備方案:機槍、高射炮加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