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軍整兵再戰,此次阿濟格派出的是降軍中的精銳,吳三桂的關寧軍。
關寧軍可是少數能與八旗清軍抗衡一二的大明軍隊了,隻是現在成了清軍的爪牙,為清軍衝鋒陷陣。
吳三桂領命後,依照新軍的防禦陣形,先派六千步兵從正北方向發起進攻,騎兵用以策應,伺機找出新軍陣線的破綻後再立即發起突襲。
各種盾車、戰車在陣前緩緩推進。
其後是鳥銃手、弓箭手的輕步兵,拿著圓盾和砍刀的近戰步兵在其後緩緩跟進,再後麵是裝備了長形盾牌與長矛的重步兵。
新軍的軍陣中,最前麵是一條長長的、若半丈高的防線,不知是不是用土或者拒馬等壘積起來的。
因為從外麵隻能看到一塊塊簡單拚接起來的木板,顯得有些突兀的樣子。
在這條防線的左中右三個缺口位置,是新軍布設的炮兵陣地,一門門火炮間隔整齊的排列,每個方向十門火炮。
隨著時間的推移,敵步兵距離前陣的距離越來越近,三裏,兩裏半……
“開炮……”隨著一聲令下,令旗手猛的揮舞手中的令旗。
一個個手持火把的炮兵上前,將麵前的一門門火炮的引線點燃。
“轟轟轟……”
一發發重25千克、4千克的炮彈從炮口飛出,一個個實心鉛球凶猛的向敵陣衝去,仿佛小型隕石墜落。
之所以現在新軍的炮彈采用千克製,是因為現在新軍的火炮不但在炮彈的重量要盡量做到精確,在口徑、炮管長度等各方麵都製定了標準。
最小重量單位精確到克,最小長度單位精確到毫米。
這個標準當然是唐寧負責製定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方便的量產,炮兵和火槍兵在使用武器時,也能夠更方便,更有標準。
不像原來,一門大炮,一千多斤,兩千多斤,甚至三千多重,造出來多重是多重,沒有具體的標準,口徑自然也不一樣。
而為了配合這些大炮,炮彈的重量和大小又要重新定製,所以很多大炮的炮彈根本沒辦法通用,誤差也大。
炮的口徑不同,炮彈大小不同,這又導致每門火炮的彈道不一樣,這又直接影響了射擊速度和精度等各方麵。
這個問題,唐寧自然早就意識到了,所以在生產燧發槍的時候,他就開始著手將後世的一些重量、長度標準製定了出來,這些更小的單位可以更精確。
燧發槍的彈頭和發射藥,就是按克的標準來製定的,大小誤差也是按毫米為基準,火炮亦是如此。
火器的生產有了標準,士兵在使用這些火器時,在瞄準具的配合下,自然也就有了一套操作基準。
既可以讓士兵能夠快速的掌握,也能夠更有效的發揮出武器的性能。
“嘭嘭嘭……”實心大鉛球落在敵軍行進的軍陣中,在強大的衝擊力下,可以將一塊區域衝得七零八落。
被這大鉛球觸碰到,輕則骨折,重則被砸成肉泥,一時間慘叫不斷。
但吳三桂的關寧軍的作戰素質明顯要比一般明軍強上不少,雖然產生了一些混亂,但軍陣能夠迅速的重新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