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的突然遇刺身亡,一下子打亂了大西軍的計劃,東進還未正式開始,便就此停擺。
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一邊安排張獻忠和孫可望的後事,一邊穩定軍心。
他們三人都是張獻忠的義子,互相之間的權利都差不多,張獻忠和孫可望兩人身死之後留下來的權利真空,自然需要三人去填補。
還好,三人都不是那種急功近利之人,沒有因為權利而撕破臉皮。
作為義父的張獻忠,還有作為大哥的孫可望雙雙身死,排行第二的李定國被推選為大西軍的主事人,以便主持大西接下來的事宜。
說來也怪,正史中,張獻忠和孫可望也都是被人射死的。
張獻忠是在作戰中,直接被肅親王豪格用弓箭射死。
而孫可望則是在投清之後,沒了利用價值,在一次打獵中被清廷貴族當成獵物故意射死的。
如今,兩人在同一天中,被新軍狙擊手雙雙擊中,然後殞命,曆史的車輪滾滾,終是躲不過宿命。
如果不是他們二人力舉東進,準備與清廷和弘光帝穿一條褲子,應天府方麵也不會突然下此狠手。
不過,成功狙擊掉張獻忠和孫可望之後,情報局行動隊立即中止了行動,沒再對大西政權的其他人員再進行刺殺行動。
之所以如此,唐寧知道李定國幾人投清的可能性很小,與清廷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還向這幾人下手,那真的是將其他人往清廷和弘光帝那邊趕了,這是得不償失。
畢竟政權之間爭鬥的輸贏,不是通過刺殺就可以做到的。
當然,隨著張獻忠和孫可望的死,其他人也必然會加強防範,再想這般輕鬆刺殺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這次之所以能相對輕鬆的幹掉目標,主要原因是張獻忠等人對新軍的手段太不了解,畢竟雙方之間從未進行過近距離的交集,更沒有交戰過。
新軍所謂的神兵,在張獻忠這裏,也隻是在傳言中,他也很少聽說過用火器進行刺殺的先例,所以也不會料到自己在重兵防守之下,會這般被殺死。
所以他這般大搖大擺、招搖過市的騎著高頭大馬在大街上公然露麵,是無知的表現。
一旦他徹底成了應天府的敵人,他不被狙擊都沒有天理了。
相比於張獻忠和孫可望,清廷的滿州貴族,就要謹慎多了,因為情報局行動隊的刺殺行動,首要目標就是針對他們的。
但相對來說,對付他們就要難得多了,一方麵是這些人通過戰場上的信息,已經對新軍那些德式武器的性能有所了解,在京師出現新軍情報員的同時,他們已經開始警惕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導致行動隊的刺殺變得困難,那就是滿州人在入關之後,就製定了滿人與漢人不能混居,不能通婚的政策,以保證其所謂的血統純正。
這就在天然上將兩個民族隔離開了,所以,被派往京師的行動隊,想要見到多爾袞等人一麵都非常困難,對他們的行蹤就更難把握。
而且,那些人即便是出行,也基本上是坐轎,不露麵都不知道轎子裏坐的人是誰。
本著滿清的官都可殺的方針,行動隊也確實采取了一些行動,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大多殺的是漢官,擊斃的真正滿八旗的官員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