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新軍的來勢洶洶,清廷很想加強沿途各衛的防禦,但是在幾個月前的戰爭中,蓋州衛、海州衛、自在州等幾個據點已經毀壞不少。
連盛京城都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重建,更別說這些小據點了。
而且,這些據點本就不大,駐紮不了多少兵力,再加上防禦設施毀壞,盲目的投入兵力去守,隻會浪費兵力,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可是,這幾個據點處在遼東中部位置,如果不派兵去駐守,處在遼東東南角,相對還算完好的複州衛、金州衛等,就容易被孤立起來。
如果這些外圍據點都被新軍占領,那麼盛京城也就成了一座孤城。
此時清廷已經分成了兩派,一派堅持死守盛京城,而另一派則建議舍棄盛京城,回歸到草原上。
滿州族本就是遊牧民族,廣闊的草原才是根本,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將滿八旗的實力最大的發揮出來。
新軍以步兵為主,廣闊的草原,滿八旗來無影去無蹤,任新軍再有能耐,也拿滿八旗毫無辦法。
當初太祖起兵,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一步一步吞食大明的力量,直到大明再無能力反撲,這才定都沈陽衛,建立都城盛京。
可昔非今比,大清入關一次之後,損失巨大,反觀新軍卻越來越強,雙方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以大明的國力,如果在一處位置拚消耗,大清不可能是其對手。
所以,主動放棄盛京城,才是明智之舉。
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盛京城是大清的都城,就這樣棄之不守,顏麵何在?怎麼對得起太宗和太祖?
太宗的昭陵和太祖的福陵可都在盛京呢,他們都在看著呢?子孫後代就這樣讓太宗和太祖見識到如此懦弱的一麵嗎?
曾經的弱明,在百萬闖軍直抵京師時,崇禎帝都沒有選擇棄城而逃。
如今的大清,已經淪落到連一個覆滅的王朝都不如嗎?
麵對這一聲聲的叩問,那些建議要撤離盛京的人,也都隻能閉嘴了。
畢竟,在場的很多人,都是跟隨太祖和太宗的老將,一生征戰,榮耀無數,都有著自己莫大的驕傲,自認是大清的黃金一代。
他們可以在一場戰爭中失敗,也可以丟棄幾座城池,但尊嚴和驕傲不允許他們將都城也棄之不顧,那是最根本的底線。
然後,有人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把家屬和沒有戰鬥力的婦女、孩童先行撤出城去,留一部分精銳守城。
這樣的話,即便失敗,大清也不至於立即覆滅,還有一條後路,還可以東山再起。
可如此做的話,他們又麵臨了當初的盛京將軍何洛會一樣的問題,還未開戰就將一些人員撤離。
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從心底裏認為自己無法守住盛京城,未戰就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而在清廷依然無法下定決心時,新軍已經在旅順口登陸,並先後占領了金州衛和複州衛,而進攻的主力,就是剛被整編不久的江北四鎮的軍隊。
他們也像原來的大順軍一般,被整編之後,整個精神麵貌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戰鬥力瞬間提升一截。
其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新軍根本來不及對他們進行什麼訓練,甚至連衣服都沒有換,隻是在建製上依照新軍的編製進行了劃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