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魯特氏派出了五千騎兵,雖然兵力不多,但對清廷的打擊是巨大的,這也是清廷走向末路的一個重要標誌,曾經的重要夥伴甚至直接向自己亮劍了。
吳三桂讓明安達禮親自指揮西魯特氏的軍隊,連同其自己率領的兵力,加起來一共七千餘人。
現在,明安達禮部的蒙軍七千餘人在清軍的西北角,吳三桂部主力兩萬餘人在其南部,而新軍東路軍萬餘騎兵準備從東北角進行包抄。
三方虎視眈眈的環繞著清軍,給其巨大壓力的同時,一旦尋覓良機,伺機發起猛烈進攻。
“隆隆隆……”其人不知,在距離他們百餘裏後,唐寧親率萬餘精騎也在向這個方向奔行。
當然,他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支援,因為不需要他的支援,憑現在派出去的軍力,也完全能夠吞掉敵軍。
之所以他親自趕過來,主要目的還是想將清廷最後一股精銳力量給收編。
雖然他唐寧與滿八旗是大敵,但不得不承認,滿八旗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騎兵之一,而他唐寧手中,步兵多的是,騎兵最為稀缺。
他唐寧不是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不會輕易就將一個種族滅絕,作為一個現代人,他也做不到這點。
所以,能夠將其收報,為自己所用,那將是最好的選擇。
他唐寧不隻想收複滿八旗,還有分裂的蒙古各部,他都想盡歸自己所用,隻有凝聚各族之力量,才能開拓更廣闊的疆土。
麵對新軍已經漸漸成合圍態勢,還沒等新軍發起猛烈進攻,清廷內部已經隱隱有分裂的跡象,他們分成了幾派。
一派是支持不惜一切代價,趁新軍後方主力趕到之前,集中力量將新軍的騎兵擊潰,哪怕是多犧牲一些隨軍的百姓。
另一派則比較強硬,支持放棄拖慢速度的百姓,哪怕他們中很多人的地位尊崇,但作為大清的一分子,為大清犧牲也是他們的責任。
他們的犧牲也是有價值的,可以讓滿八旗幾萬精銳騰出手來,沒有束縛的滿八旗精銳,才能真正的發揮出實力。
即便此次損失巨大,以後也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現在為了保住這些拖累的百姓而孤注一擲,實為不智。
最後一派,則比較微妙,因為他們的意思隱隱有投降的意思,以原本支持豪格的兩黃旗的一部分人為主。
在他們看來,豪格投降了唐寧,這是一種歸順的表現,唐寧為了收買人心,必不會對主動歸順的人再大開殺戒。
如果拚死頑抗,人口數量本就不多的滿州族,被滅族都不是不可能。
為了滿州族的生存,放下曾經所謂的驕傲,選擇低頭,也不失為一條生存之道。
幾派的分立,也可以看出了清廷權利中心的分化,多爾袞已不再是一手遮天了。
為何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突然就在撤離盛京城的途中,實力就大為削弱了呢?
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多鐸在的戰敗身死,消弱了多爾袞實力的同時,又打擊了其威望。
多鐸的戰死,對多爾袞的影響是巨大的。
因為多爾袞入關之後,就不再親自領兵出戰,主要靠其一兄一弟。
兄阿濟格之前在應天府戰敗被俘,當時還受了重傷,雖然被救了下來,但卻留下了一身的問題,無法根治。
現在整天病怏怏的,無法再領兵出征,基本是一個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