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特汗國的主要屬地,就是原大明的烏思藏、朵顏、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由於崇禎時期內亂,大明對烏思藏一帶的控製力越來越弱,形同虛設直至撤消。
而漠西蒙古的其他三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部則主要在大明西北的大片疆域。
隨著漠西蒙古的全部歸順,大明現在已經恢複了元朝時期九成以上的領土,超過了大明最強盛時期的疆域麵積。
不戰而讓漠西蒙古全部回歸,唐寧自然是大為欣喜,但他並沒有放鬆警惕。
正史中,和碩特汗國還算老實,直到被崛起的準噶爾汗國滅亡。
當時的清廷之所以讓準噶爾汗國趁勢崛起,主要原因還是控製力不夠。
再加上當時的清廷麵臨著三藩內亂,隨後又是羅刹國的入侵,根本無暇顧及西北地區。
從而讓噶爾丹將西北廣大地區統一,建立了準噶爾汗國,成為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唐寧自然不會再讓這種事情發生,更不會像清廷初期那般對漠西蒙古隻是形勢上的統一,沒有加強控製。
為了讓西北和西南廣大地區能夠最好更快的融入中原,唐寧給他們提供了各種優惠政策。
同時也讓其享受中原各省一樣的待遇,將西北和西南劃成五省之後,允許各省選出同等數量的參議員和眾議員加入兩院中,直接參與國事的製定中。
隨後,唐寧以更好的抗擊入侵的羅刹國為由,讓漠西蒙古軍隊接受朝廷的整編,並任命幾部首領為軍分區司令員。
固始汗等人也不傻,知道這是光明王唐寧想間接收歸他們手中的軍事權利,對這一點,幾部首領是有些抗拒的。
畢竟,沒人不愛權利,而權利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手中掌握的實力。
一旦手中的兵權被剝削,即便成了所謂的首輔,也隻是空中樓閣,隨時有可能被推翻。
但是,歸順的漠南、漠北蒙古都接受了改編,如果漠西蒙古拒絕,那說明對大明還懷有二心。
唐寧先後統一察哈爾部和喀爾喀部,已經充分證明了明軍的戰鬥力,這個時候表現出抗拒,難保唐寧不會放棄這種溫和的方式,直接通過武力解決問題。
現如今,漠西蒙古依然受到北方羅刹國的威脅,如果再交惡大明,後果不用想象,肯定會四分五裂,然後被滅掉。
和碩特汗國最大的可能是被大明滅掉,其他三部與羅刹國相鄰,最可能受到羅刹國和大明夾擊,最終的結果也是被兩位強者吞噬。
相比於被羅刹國侵占,漠西蒙古各部還是對中原王朝更加歸心一些。
其實,蒙古各部幾乎都是這種想法,就像喀爾喀部北方的不裏牙惕,在羅刹國近二十年的入侵中,損失慘重,但一直沒有屈服。
所以身為盟主的固始汗在與其他三部首領商量之後,最終決定接受大明的條件。
與其付出慘重代價後被征服,還不如心平氣和的歸順大明。
畢竟從這幾年發生的事情來看,大明對待不是漢民的滿蒙各族來說,要溫和得多。
即便是給大明造成巨大破壞的滿州族,也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清算,漠西蒙古遭清算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而羅刹國的那些人,就要凶殘得多了,這也是蒙古各部都排斥羅刹人的原因之一。
所以經過綜合考量,在固始汗的率領下,漠西蒙古各部接受了唐寧提出的幾個算得上是苛刻的條件,這也讓唐寧的心情大好,對漠西各部進行了重重的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