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擺脫明軍,還未來得及喘口氣,哥薩克人又發現一支規模不小的隊伍迎麵殺來。
已經所剩不多的哥薩克人頓時大驚,根本沒心思應戰,連忙換了一個方向逃躥,利用戰馬的優勢艱難擺脫。
看著敵人就這樣逃了,負責迂回包抄的這些明軍大為惋惜。
但也沒辦法,遼闊草原上視野太好,很難偷偷摸摸的接近。
而敵方的戰馬優勢比較大,速度和耐力要好上一截,如果敵方有心要逃的話,很難追上。
明軍最終還是沒能全殲這支兩千人的敵軍,但是,也將其狠狠的重創了,粗略估計,對方損失在一千六百人以上,逃走的估計隻有四百人不到。
而己方經過統計,傷亡一千一百餘人,其中五百餘人戰死。
戰死的士兵主要是步兵方陣被敵近前後,被敵長矛刺死,然後是雙方騎兵對衝時己方吃虧所致。
通過這一戰,艾能奇也看出了敵我雙方的優勢和缺點。
己方的優勢是,火器更強大,戰術戰法更加先進,敵人的大部分傷亡發生在己方步戰時的火力齊射。
缺點是,近戰武器有所不及,戰馬也差上一籌。
所以要打敗這樣凶悍的羅刹隊,就要盡量的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遠程攻擊武器對其造成殺傷。
至於敵方的優點,最明顯的是其長矛和戰馬,所以能夠充分的發揮出衝陣優勢及貼身近戰優勢。
幸虧這次敵軍的數量不多,要是他們有同等數量的騎兵發起衝鋒,己方的騎兵很可能抵擋不住。
因為敵軍的戰馬和長矛的優勢太大了,一旦蓄勢起來,衝擊力非常強大。
當時敵衝入己方陣營中後,明顯由於兵力原因,後繼乏力,與自己優勢兵力膠著在了一起。
然後己方的滿州士兵利用長矛的投擲和弓箭的射擊,才將局勢扭轉了過來。
所以這一點也引起了艾能奇的注意,當初他也聽唐寧說過,這些叫著哥薩克騎兵的騎兵,其作戰模式通常是在寬大的正麵上,以數萬甚至十萬騎以上的規模發動排山倒海地突擊。
如果真是這般,同等兵力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不過唐寧也說過,羅刹國的重心在其西部,與大明接壤的地區人煙稀少,哥薩克騎兵也不太可能大規模的出現在這裏。
如果以後真的遇到成規模的哥薩克騎兵,最好的方式,就是挖壕溝,布鐵絲網,再利用火器將其擊潰。
所以哥薩克騎兵的缺點也很明顯,遠程攻擊稍遜,火器威力也有所不如,戰術戰法也比己方落後。
至於雙方的士氣方麵,都是精銳,都比較悍勇,所以這方麵看不出明顯的差距。
艾能奇將這一戰的經過,以及戰後自己的總結全部寫成一份報告,然後派人加急送至參謀部。
明軍一戰就擊敗了強悍的羅刹國人,給了不裏牙惕部莫大的信心,更加認為歸順大明是明智的選擇。
艾能奇稍做休整,然後繼續在不裏牙惕向導的帶領下去尋找不裏牙惕境內的敵人。
而隨著那支哥薩克騎兵的戰敗,入侵不裏牙惕的羅刹國人都知道大明已經介入了戰爭,頓時謹慎了起來,然後將分散的兵力開始聚集起來,並向其最近的伊爾庫次克城尋求支援。
顯然,經過一次慘敗,哥薩克人不敢再輕易小瞧明軍了,準備聚集優勢兵力,將哥薩克騎兵的最大優勢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