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年7月,艾能奇率領四萬大軍北上,出現在伊爾庫次克城外。

艾能奇在不裏牙惕部找到一名能說羅刹語的部民,用羅刹語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城內。

信中的主要內容是勒令哥薩克人釋放所有掠奪的蒙古人口,並賠償不裏牙惕部遭受的所有損失。

麵對明軍的這種要求,額裏克沙毫不猶豫的斷然拒絕。

先禮後兵,既然對方拒絕了己方的合理要求,那就沒得談了,艾能奇直接下令攻城。

二十多門紅衣大炮對伊爾庫次克城進行了猛烈轟擊,哥薩克人依托城池堅守不出,明軍進行了幾次攻城都沒有成功。

因為伊爾庫次克城也布置了不少火炮,哥薩克人的火器也比較多,他們再依托地利,明軍即便占著巨大的兵力優勢,也難以輕鬆破城。

越是如此,額裏克沙越是堅守不出,因為他清楚,隻有堅守城池,才能克製明軍的優勢。

憑借城中的六千兵力和足夠的物資,堅持幾個月都不是問題。

而明軍,幾萬人在城外堅持幾個月,就比較困難了。

畢竟明軍每天的物資消耗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人煙稀少的北方補給也比較困難,從大明國內調運也非常遙遠,都是非常大的消耗。

這一點,艾能奇自然也明白,後方的唐寧和參謀部自然也知道。

所以,唐寧派出的援軍就準備了後招,首先德式火炮是少不了的,隨軍有兩門88毫米高射炮,四門榴彈炮,其中兩門105毫米,兩門150毫米。

但是德式火炮太過珍貴,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明軍也不想過早的投入使用。

經過幾次攻城,艾能奇清楚,如果不動用一些非常手段,繼續強行攻城的話,想要在短時間內將這座城池攻下來,花費的傷亡恐怕會非常大。

而這還隻是一座城池,以光明王唐寧的命令,其目的顯然不隻為了攻下這一座城。

明軍後方陣地上,十多個士兵正在圍繞一個用藤條編織的吊籃在操弄著,吊籃的四周邊框上還係著一根根繩索,繩索的另一頭卻是連著一塊巨大的不知名布。

那塊大布在明軍士兵的操弄下,居然緩緩的鼓脹,然後飄了起來,形成一個大大的半球。

一個明軍用一根長長的火把伸向半球正下方一個大鐵盆的上麵,隨著騰的一聲,大鐵盆燃起熊熊火焰。

隨著火焰越燒越旺,那原本還有些皺巴巴的大半球,一下子變得滾實了起來,如果不是這塊大布下方幾個角被繩索係著,恐怕會直接飛到天上去。

沒錯,這玩竟兒就是潮州學院天才少年孫雲球發明的熱氣球,就是通過火焰燃燒的熱氣,把這樣一個用布做成的大球給送到天上去。

當然,孫雲球能夠發明熱氣球,固然有其天才一麵,但也少不了光明王唐寧的點撥。

當初光明王在做潮州府半球實驗時,就講述過很多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熱氣球的原理就是來自於燃燒的木材上麵會飄起飛灰或者紙屑。

說明燃燒的木材會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如果越大,就會升起越大的東西。

光明王還在潮州學院的講課中,講到過熱氣球的理念。

在這種基礎上,孫雲球經過一次次實驗,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將熱氣球發明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