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1 / 2)

沒兩日便是登基大典了,八皇子瑞樂正式成為了本朝第四位皇帝。

登基大典上,就連已經偏癱的皇帝也出席了。

站在靠前位置的高景林,看著這一老一小,老的已經殘了,小的幾乎沒有長大的機會。

再看看在他們身邊站著的瑞定,當真可用風華正茂這四個字來形容。

高景林沒來由一陣感慨,率先跪了下去。

新皇帝還是個連哭聲都比一般孩子弱的稚子,隻稍稍露了臉便又被抱了下去,剩下的所有程序,都是瑞定帶他完成的。

也算是提前預定的下任皇帝的寶座。

登基大典過後三天,第一次朝會上。

跟早先幾次瑞定主持的朝會並沒有什麼兩樣,直到早朝將近尾聲,有人出列了。

南安郡王。

腦海剛過出這個名字,瑞定便起了警惕心,總覺得在他身上要發生什麼事情了。

果然,南安郡王斬釘截鐵用大殿裏所有人都能聽見的聲音道:“臣請議和。”

之後便大段的理由,瑞定一邊聽他說,一邊看著太監呈上來的折子,眼神越來越冷。

等到南安郡王將折子背完,朝堂之上鴉雀無聲,瑞定看著他,表情晦澀難明。

南安郡王低著頭站著,並不能看見瑞定的臉色,也不知道瑞定看著他的眼神很是凶狠。

朝堂之上雖然沒有一個大臣敢抬頭看,但是平日跟瑞定共事過的官員,無一不為南安郡王捏了把汗。

攝政王不像是會議和的人,況且……周將軍想必已經開打了,十萬精兵強將,若是還打不過……

沒人敢往下想了。

南安郡王聽見無人反駁,嘴角不由自主上翹。

要說早先攝政王撇開他南安郡王,選擇派周將軍領兵,勉強算是情有可原。周將軍也是在北方駐紮過多年的將軍,經驗豐富,再者又是大公主的公公,這沒什麼好爭的。

可是他南安郡王也算是熟讀兵法,又是世家。若是開戰,他怎麼也該混上一個副將吧?不過副將被周喜德占了,五個前鋒他也一個沒當上。

於是南安郡王不免有些憤恨。

所以思來想去,正巧遇上於他母妃南安太妃熟識的賈府來人,兩方一拍即合,南安太妃認下探春做了義女,他請議和,讓探春去和親。

當然,他並不知道賈府做了兩手準備,除了跟南安太妃搭上線,還主動去找了攝政王妃遞了另一張折子。

議和也算是大功勞一件,畢竟祖訓裏便有一條:以和為貴。

南安郡王正沾沾自喜,便聽見啪嗒一聲,他呈上去的折子被摔了下來,跟地板相擊的聲音分外的清脆,就跟巴掌打在臉上一樣,他不由得臉紅了。

“不議和!”頭頂上傳來攝政王的聲音,他還是第一次聽見攝政王用這麼冷的語氣說話。

“不和親,不賠款,不議和,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語言淺顯直白,就算是僅僅識字的武官們也聽得懂。

他們當然聽得懂,朝堂上響起此起彼伏的喘氣聲便是證據。這麼多年,可總算是迎來一個不議和的主子了。

天知道眼看著就要勝利,後方傳來消息說要議和,是多麼憋屈的一件事情。

武官們甚至很是陰暗的猜想過,這就是那些文臣想要爭功勞的手段。打仗他們是參與不了了,一旦議和,他們才能顯示文采出眾,卓越不凡。

可現在……總算是個來了個明白事理的了。

況且兩倍於對方的精兵強將,押運糧草的還是王爺的親信,眼看著就是勝利了。

議毛議,站起來打!

武官們相互使個眼色,同時出列,朗聲道:“臣附議!絕不議和!”

武官們身強體壯,聲如洪鍾,這齊聲高喊,差點把站在朝堂中央的南安郡王嚇了一個踉蹌。

瑞定居高臨下,輕蔑道:“此事莫要再提了。”他又眯了眯眼睛,道:“南安郡王罰俸一年,充作軍餉。”

這下武將們更開心了。

隻是南安郡王一人,很是尷尬的,幾乎都縮成了一團,又回到了隊列裏。

瑞定很是滿意,又道:“禦史大夫何在?”

殿內又有一人出列。

瑞定道:“著禦史台管越、孫敏材二人去江南巡鹽禦史衙門供職,林如海回京述職。”

說完這一句,今天早朝的議題就全說完了。

雖然不少人好奇他招了林如海回來是要幹嘛,不過回京述職是個很好的理由,特別是在這個時候。

皇帝交接,林如海做巡鹽禦史也做了多年,是該回京說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