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天書碑(1 / 2)

“這東西不僅力氣巨大,而且性情凶悍。在唐朝《宣寶誌》一書中,還記載著宣州江中一隻巨黿上岸與猛虎搏鬥的情景。據說當年下了半月暴雨,暴雨過後,一隻巨黿現身在了宣州江畔。宣州江畔叢林環繞,叢林裏麵多猛獸,一隻吊睛白虎走出叢林到河邊喝水,正好撞上了這隻巨黿。

吊睛白虎剛開始以為是一塊灰色的大岩石,不曾想到從岩石旁邊走過的時候,那塊岩石竟然自己動了起來。吊睛白虎嚇了一跳,這才發現那東西不是一塊岩石,而是一隻活物。吊睛白虎可是叢林一霸,沒想到竟然被這隻呆呆笨笨趴在江畔泥地裏麵的巨黿嚇了一跳,心中著實慪火,忍不住衝那隻巨黿發出了霸氣的怒吼。

但令吊睛白虎沒有想到的是,巨黿根本就不懼怕它,反而搶先向白虎發起了攻擊。嘴巴一張,猛地掉頭朝那隻白虎咬了過去。白虎反應也是極快的,立馬往邊上一躍,躲了開去。吊睛白虎異常憤怒,揚起鋒利的虎爪向巨黿當頭抓落。巨黿的腦袋迅速往甲骨板裏一縮,虎爪落在了堅硬的板殼上麵,絲毫沒有對巨黿造成傷害。

巨黿就這樣一直與吊睛白虎纏鬥了至少半個時辰,吊睛白虎累得氣喘籲籲,卻始終沒有占得優勢。巨黿背上堅硬的甲骨板就像一件鎧甲,借助鎧甲的保護,巨黿不僅沒有遭受到白虎的傷害,反而好幾次給白虎造成了威脅。終於,吊睛白虎主動放棄了戰鬥,它對這隻巨黿實在沒轍,最後隻能選擇繞道而行,遠遠地避開了巨黿這個怪物。”

在葉教授生動形象地講述中,我們走到了巨黿背部的正中央。令我們感到異常驚訝的是,在這隻巨黿的背部中央,竟然矗立著一塊巨大的青色石碑。石碑高約三丈,寬約兩丈,厚一丈有餘,就像一個高大的巨人站在巨黿背上,守護著這座千年古塔。

石碑的東南西北四個角上立著四個白森森的獸骨支架,也不知道是什麼野獸的棒子骨,又粗又壯,每四根棒子骨交叉拚合成一個支架。支架上麵架著一個淺口青銅盆,青銅盆的邊緣密密麻麻地雕刻著一些奇怪的符文。青銅盆裏燃燒著四團長明燈火,將這塊巨大的青色石碑映照得亮堂堂的。

葉教授帶著驚歎的口吻說道:“我隻在一些廟宇和古墓裏看見過馱著石碑的石雕黿,沒想到當年的西夏人竟然用真正的巨黿來馱載石碑,用現在的話來講,簡直是太牛逼了!”

我們訝異地看著這塊青色石碑,西夏王朝花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打造這座奇怪的古塔,僅僅隻是為了埋藏這塊青色石碑麼?這實在是大大地出乎了我們的預料。按常理來講,這座古塔下麵應該埋藏著許多稀世珍寶,或者西夏王朝的鎮國之寶,抑或是西夏皇帝的靈柩,怎麼……怎麼隻有這樣一塊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石碑呢?

我們帶著滿腹疑惑把目光投向那塊如巨人般高大的石碑,隻見石碑上麵用朱砂雕刻著密密麻麻的方塊字,整塊石碑就像一麵文字牆,粗略估計,那些方塊字少說也有上千個。紅色的字體與青色的石碑交相輝映,在長明燈火的照耀下,浮現出奇異的色彩。而且不知道當年工匠在雕刻這些方塊字的時候運用了什麼視覺處理手法,使得這些方塊字在燈火的照耀下,仿若凸顯浮現在石碑表麵,就像水紋一樣輕輕蕩漾著,顯得亦幻亦真,非常神奇。

古枚笛率先激動地叫喊了起來:“這些是西夏文字!這些是已經失傳的西夏文字!”

作為考古專業的高材生,雖然我們看不懂西夏文字,但是對於西夏文字的曆史起源我們還是非常熟悉的。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公元1036年,也就是大慶元年,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製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又稱為蕃書或蕃文。

西夏文字的結構仿造漢字,又有其新的特點。西夏文字用點、橫、豎、撇、捺、拐、拐鉤等組字,斜筆較多,沒有豎鉤,單純字較少,合成字占絕大多數。書體也有楷、行、草、篆,楷之分,楷書多用於刻印,篆書散見於金石,行、草常用於手寫。

李元昊將這五千餘西夏文字定為“國書”,上至佛經詔令,下至民間書信,均用西夏文字書寫。為了方便人們學習西夏文字,西夏還編寫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帝國,西夏文字也隨之逐漸湮滅。

西夏文字不僅筆畫繁冗,而且語法結構非常獨特。在句子中,謂語動詞往往位於末尾,賓語則放在動詞的前麵,而形容詞有時則放在名詞之前,有時則置於名詞之後。雖然國內外學者經過長期研究,對西夏語言的規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問題仍然有待於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