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劉良佐,對於崇禎皇帝而言,無疑是一個進步。
在此之前,他手下可是沒有想過會有什麼將軍可以使用的,現在起碼能夠找到一名將軍,帶兵出戰。
然而,不知道該說周延儒包藏禍心,還是要說崇禎皇帝到底太過於簡單。這位劉良佐將軍,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不僅不會給大明帶來任何的福音,反而會成為大明的一張催命符。
就在密使到達劉良佐軍之後不久,從劉良佐的軍中,就也發出了一封密信。
隻不過,這封密信並非是往京城發的。收信人也和京城沒有什麼關係。
新建一路通過山海關,闖到遼東。最終,被送到了豪格府上。
注定一生無法再報殺父之仇的豪格,已經被時光磨去了所有的銳氣。曾經的他,是戰場上一員驍勇善戰的幹將,也曾經是英明睿智的大汗。但現在,被作為一種符號保留著的他,隻能時時刻刻用樂不思蜀的情緒來麻痹自己。讓自己放下仇恨,以保證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能夠過得像自己現在一樣好。
他的府上,由內衛把守,而負責統領的內衛隊長,名叫劉良臣。
說起劉良臣這個人,身份經曆的確比較坎坷,如果說他是三姓家奴,也不是不可以。
最早的時候,他是大明邊軍之中的一員。作為一名低級軍官,他的生命是不由自己控製的。由於將領臨陣脫逃,他最終在一次與滿族人的戰爭之中落敗,被俘虜。
當時的他,對大明就已經沒有了什麼歸屬感。畢竟,他和他的部下,都是被那位將領拋在戰場上的。
對於那位將領而言,劉良臣以及他的部下,還有和劉良臣一樣的那些人,他們或許就和自家的金銀細軟差不多,甚至還不如那些金銀細軟。到了該逃命的時候,能帶的帶,不能帶的扔。
也正是這樣的待遇,讓劉良臣對大明徹底喪失了信心。在被俘虜之後,他很快就投降了金國。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往上爬了幾步。
隻可惜,他的運氣實在是不好。
對於滿洲人而言,這些漢人降將,從來都沒有什麼重要的。所以,又是一次戰爭,劉良臣再一次被當作包袱拋棄了。
被遼東軍俘虜的時候,劉良臣的心中滿是喪氣。
他年紀輕輕,就當了兵。除了當兵之外,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兜兜轉轉,從大明到了金國,又從金國回到大明。像他這樣反複無常的人,已經不再希求有人會接納他。但令他意外的是,他還是獲得了又一個機會。
遼東軍一向是海納百川,隻要願意融入,就沒有融入不了的。在戰俘營中,劉良臣被告知,作為一名軍官,如果他願意放下自己的身份到軍校去學習。學業期滿,他將獲得遼東軍的認同。
劉良臣告訴自己,就再賭最後一次。如果成功,自己就留下來,如果再失敗,就去南方找自己的哥哥。
就這樣,劉良臣進入了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