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平定,對於遼東軍而言,意義重大。
首先的一條,就是作為現如今北京小皇帝的支持者,他基本上已經獲得了除山東之外,整個北明所有的權利。
至於南方,隻要能夠一如既往,應該也不是什麼難題。
南方現在已經鬧成了一鍋粥,留守在南方的6部尚書以及各地的總督巡撫,各級高官大人,他們都在忙著爭論不休,對於到底要不要服從北明這件事情,頗有些迷茫。
按理來說,既然皇帝已經登基,坐在龍椅上的依舊是大明皇帝,依舊是先皇的子嗣,那麼他們應該遵從朝廷才對,可是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這麼長時間以來,一直都是北邊在不停的打仗打仗,而南方明顯就安寧很多,沒有受到太多戰火的侵襲。
更何況,當年朱棣遷都北京城的時候,就曾經想到過,將來有可能會有這麼一天,所以在陪讀南京也設立了同樣的一套朝廷機構,隻要他們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皇帝人選,隨時隨地都可以扶植那位皇帝登基。
別人立起來的皇帝是別人的,那自己立起來的,皇帝總歸會是自己的。
有些人在想陝西福王的例子,如果不是福王那麼急吼吼的稱帝,想要打到北京城去,恐怕也不會落得一個全家身死的下場,成為全天下的典型。
可是轉念一想,陝西和南方究竟還是不一樣的。陝西是流寇最為猖獗的地方,福王也是和流寇們做了交易。
那群烏合之眾怎麼可能是陳濤的對手,要打仗也得動用官軍才行。更何況,陝西那是遼東軍早就打下來又扔掉的地方,人家是有一定的經驗的,更何況後勤補給又那麼順利,周圍幾乎已經沒有可以阻擋遼東軍的地方。
然而對於福王來說,那個地方卻特別不好,又窮又破,除了自己手下有些錢之外,想買東西都買不到地方。
更何況一旦要是戰事不順利,福王哪裏都去不了,隻能被困死在自己的府中,所以輸掉這場戰鬥也是必然的。
相比較之下,南京的條件就10分的得天獨厚了,有一道長江作為天險,保護著南京城。更何況,南京自古就是首都選擇的地方,虎踞龍盤,人靈地傑。
在這裏,不管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都叫做進可攻、退可守。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不知道利用,那才叫做傻子。
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南京的大臣還信得過他們自己,他們認為福王身邊並沒有他們這樣的人,所以才會以一場鬧劇的形式匆匆收場。
可是他們在南京這麼多年,雖然沒有參與到北京的朝政之中,但是自成一體也在影響著這個朝廷的政策變化,而且掌握著整個朝廷最為富庶的江南,可以說,他們對於自己手下的能力是特別信得過的,別人會輸他們卻不一定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