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並沒有能夠興起什麼風浪來,整個天下的考試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成績也很快就出來了。
福州的張煌言那邊,一直都在觀望著這邊的局勢。在得知這邊的情況之後,福州整個都陷入了一片死寂。
相對比福州那場像鬧劇一樣的科舉考試北邊的考試不僅聲勢浩大,而且選拔出來的人,也基本上都是可以服眾的。
通過筆試選出來的候選人,考官將他們集合在一起,出了一個共同的題目,讓他們自選角度互相辯論。
這場辯論會邀請了很多階層的人去觀看,當然也包括之前沒有通過筆試的那些人。辯論的結果並不重要,誰輸誰贏並不能夠影響最後的結果。最終的人選,由考官和受邀觀看的群眾們一起投票,其中主考官、副主考官、考官,他們每投出一票,分別相當於普通群眾的20票、10票和5票。
記錄票數,來確定這些人的名次。可以說凡是能夠走到這個環節的人他們的理論基礎都是很不錯的,這個環節本身看的就是他的思維能力和口才,還有組織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多種能力的考察。當然了,也有他對朝政事務的看法。
而這一次的考題,整個大明所有考場都是一樣的,同一道考題。陳濤親自出的題目,題目的內容是,新式教育與舊式科考教育到底哪一個於國情更有利?
這個問題剛剛被考官提出的時候,很多考生都在心中暗自想著,這是個根本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啊,如果說就是科考教育好,你為什麼不去福州考呢?大家當然都認為新式教育好。不管心裏頭是怎麼覺得的,反正嘴上一定要這樣說。
可是就這麼一想,如果大家都覺得是一樣的,那還有什麼可討論的呢?就有人另辟蹊徑,覺得朝廷是在問計於他們,有那麼一少部分人認為舊式教育比較好,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原因。至於還有一小部分人煩人,他們的論點就更加奇特了,他們認為舊式教育有舊式教育的好處,新式教育也有新式教育的好處,總歸是各有各的好處,屬於和稀泥的那種。
主考官們在聽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也曾經向傳達的人問過,有些人問的比較直接,也有些人問的比較隱晦,但最終的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問一下,陳濤是否需要對那些反對新式教育的人有所舉措。
他們認為,有公然說舊式教育好的,自然是反對新式教育的,既然反對新式教育,那就是反對朝廷的決策,這種反對朝廷決策的人肯定不能錄取,不僅不能錄取而且要有所懲罰,不然會讓天下的讀書人們群起而效仿。
可是在陳濤看來,卻完全沒有這樣的顧慮,他甚至在派人傳話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這些考官可能會有的想法,並且每個人都告訴他們,自己明確的想法到底是什麼。
在陳濤看來,考試並不是一起釣魚執法的行動,而是看天下的讀書人對新頒布的政策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是支持還是反對,反對的理由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