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商店的建立,算是把福州給救了。雖然市場價格依舊被炒了起來,但是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張煌言終於意識到了商人的重要性,商人不能沒有,但是他也並不希望像以前那樣泛濫。
所以,經曆了這件事情之後,他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建立大商行,來代替那些小商家。他這種辦法也是跟陳濤學的,隻不過學的四不像而已。
陳濤當時自己建立商行,後來又利用銀行投資的方式,控製了不少關鍵的行業,甚至在某些行業達到了壟斷。但是他並沒有不允許其他的商人存在,市場要流通起來,就必須要有那些小商人的存在,必須要給他們自我調控的空間,這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市場。
但是像張煌言這一種,建立起來,根本就是一個病態的市場。完全由國家說了算的價格,這一小塊地方,尚且玩不轉。如果上升到整個國家的話,那就更沒有辦法運行下去了。
每一個地區有每一個地區的特點,每一個地區有每一個地區的不一樣的地方。就像你,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吃米飯,也有人喜歡吃麵食。
在普遍吃米飯的區域裏,麵賣的那麼貴,根本就不會有人買。在普遍吃麵食的區域裏,米賣的那麼貴,又隻能放在倉庫裏麵等著它發黴。
有些地方就是靠海產魚蝦,一天不吃海鮮,渾身都不舒服。可是有些地方就要吃雞鴨魚肉,吃海鮮就覺得吃不飽。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點,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市場環境,並不是一樣的。既然大環境不一樣,那麼商品的種類和價格當然也不能一樣。
朝廷不可能細化到每一個百姓想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如果真的分的那麼細,反倒會引起地方的腐敗,每一個人都會利用自己的先天條件,鑽朝廷政策的空子。
不過,張煌言掌控的地方比較小,他如果有這個精力去調控的話,那也可以勉強維持市場繼續運行下去了。
陳濤隻是怕他把自己玩死了,至於他那裏過的好不好,陳濤根本是不管的。
在陳濤的治下,靠近福州的區域。那些商人就又找到了發財的機會!
陳濤下令,三令五申,不允許他們在自己的地方販賣平價商品。但是福州那邊的地區,卻是一個沒有人管的地方。比起陳濤這邊的監管力度,那邊明顯是沒有什麼監管力度的。所以,就有人冒著風險,把平價糧食賣到那邊去。
以鄰為壑,發展了自己的經濟,陳濤這一手,可把張煌言給害慘了。張煌言是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自己又給陳濤遞了梯子,成了人家的台階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局勢穩定了就好,可是陳濤並不這麼樂觀,對於陳濤而言,市場的混亂,是整個局勢混亂的第1步。就在張煌言覺得自己的局勢漸漸變得穩定了,漸漸鬆懈下來的時候,反倒是身為鄰居,身為敵人的陳濤,替他想著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