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毛遂自薦(1 / 2)

抵達石門山後,後金軍按照努爾哈赤的命令在距離石門山三裏的一個廢棄村莊安營紮寨。

皇太極拿到了努爾哈赤親筆寫給李宏宇的戰書,即刻回營召集了幾名親近的騎兵,準備上山送信。

雖然外界對皇太極此行感到擔心,認為其可能有生命危險,可皇太極卻絲毫也不以為意,因為他斷定李宏宇絕對不會殺他,以李宏宇的自負豈會在這個時候斬殺後金的大將,那樣的話傳出去豈不是被人恥笑。

故而皇太極認為他此次上石門山是有驚無險,既可以趁機見見李宏宇探一下他的底細,以備將來在戰場上判斷李宏宇的戰略部署,同時又能達成努爾哈赤的意願,探查石門山上明軍的虛實。

皇太極必須要去石門山,他知道這很可能是他與李宏宇唯一的一次見麵機會,一旦錯過的話恐怕相見無期,這將成為他心中的一個永久的遺憾,他很想見識一下這個接連打敗後金,使得後金由主動陷入被動的大明年輕重臣。

“貝勒爺,奴才懇請跟貝勒爺一同前往,奴才對明軍的情況有所了解,能助貝勒爺一臂之力。”

皇太極剛翻身上馬,一名相貌堂堂、體格魁梧、腦袋精光,頭頂頂著一條辮子的後金漢人年輕軍官快步來到皇太極的馬前,單膝跪地懇請道。

“你是鑲紅旗的人!”皇太極瞅了一眼那名年輕軍官,覺得此人有些眼生,然後不動聲色地問道。

八旗的旗兵所穿的服飾顏色和飾品都有區別,故而皇太極看出那名年輕軍官是鑲紅旗的人,代善手下的旗人。

努爾哈赤為了充實八旗,不斷把擄來的漢人編進八旗,成為八旗的旗民,是八旗中處於最底層的一群人,備受奴役。

值得一提的是,滿清的“剃發令”是在入關攻占北京城後下達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掌權時還沒有強製所有的漢人都剃發,像劉愛塔等漢人就留著頭發。

不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對不同的漢人采用不同的政策,劉愛塔等被擄來或者主動投靠的漢人不用剃發,但攻城後城裏的軍民要想投降必須剃發,以示臣服。

女真人的發式與漢人不同,喜歡剔除頭上多餘的頭發,隻留一處或者幾處將其紮成辮子。

漢人的剃發則隻能留頭頂處的頭發,其餘地方的頭發全部剃光,其留發的麵積不能大於一錢,否則要被處死,稱為“金錢鼠尾”。

一直到了清末,滿清朝廷對發式的要求才有所放鬆,逐漸演變成為了隻剃額前的部分,被後世人所熟知。

“回四貝勒,奴才是鑲紅旗的範文程,曾任文館的章京。”那名年輕的後金軍官聞言抬頭望向了皇太極,高聲回道。

“章京?”皇太極的眉頭微微皺了皺,文館是後金專門從事文秘事務的機構,“章京”是裏麵的低級辦事人員,負責抄抄寫寫的事宜。

“你是何時入的旗?”隨後,皇太極望範文程問道,雖然範文程官職微小但他能放棄安逸的文職而“投筆從戎”,這倒令皇太極有些感興趣,畢竟能做到這一點的文人不多。

“回四貝勒,奴才是天命三年在撫順投靠的大汗,大汗讓奴才加入了鑲紅旗,並成為了文館的章京。”範文程聞言頓時麵色一喜,連忙沉聲回道。

“給他一匹馬。”皇太極聞言沉吟了一下,讓一旁的士兵吩咐道,準備帶範文程一同前往,既然努爾哈赤肯封其為官意味著範文程是主動投靠的後金,值得他信賴。

“謝貝勒爺。”範文程頓時大喜,連忙向皇太極磕了一個頭,上馬後跟著皇太極離開了營地,直奔石門山而去。

石門山,主峰。

李宏宇的帥帳設在主峰上一座道觀的邊上,這座道觀的規模不大,隻有兩間房子,一間供奉道教的祖師,一間供給看守寺廟的兩名道人居住。

廣寧失陷後,一些難民逃到了山上的道觀,不過很快就被後金兵找到,連道觀裏的兩名道士一起帶走,使得道觀成為了一座空觀。

雖然道觀比較小,但總比帥帳更能讓人住得舒服,本來李宏宇身邊的衛兵想要把道觀裏住人的房間打掃一下讓李宏宇住,但被李宏宇婉拒,他豈能打擾道觀裏那些神祗的清淨?

“稟大學士,建奴四貝勒皇太極求見,說有書信送呈大學士,現在山前等候。”李宏宇正在帥帳裏召集高級將領議事時,一名衛兵進來高聲稟報。

“皇太極來送信?”李宏宇聞言微微怔了一下,覺得有些意外,他可是知道皇太極的厲害,不僅以庶子的身份成功接掌後金,而且還為後金開疆拓土奠定了以後入關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