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正文卷 第二十六章 應召回都(一)(1 / 2)

在接下來的談判裏,蒙恬和孟星淵有了壓倒性的優勢。他們說服——也可以說是壓迫——單於同意了蒙毅提出的要求:每年為秦國進貢;賠償秦國百姓的損失;在黃河以北開設貿易地點;秦朝派兵保護貿易地;匈奴隻可以交易秦朝的生活和生產物資,戰爭物資禁止交易等等要求。

其實,蒙毅完全可以從匈奴人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好處的,隻是他沒有那麼做,因為他知道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不能把對方逼得太緊了。

談判結束後,蒙恬很快派兵在河套黃河以北地區(位於今內蒙古的烏拉山一帶),建造城堡,修建道路,並駐守在那裏。

匈奴多次譴責此事,都被蒙恬應付過去了。時間一久,秦朝就“名正言順”地擁有了那些土地了。這次戰鬥不僅為北方地區帶來了安定的生活環境,也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匈奴族人和中原人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多起來。他們用自己放牧的牛和羊,來交換糧食、鹽巴、布匹、鐵器等等。為了和秦朝人做交易,很多匈奴人開始學習說漢語,寫毛筆字,大大地加速了民族的同化。

在之前,人們多是用竹簽蘸了墨,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這樣不僅書寫慢,也很不方便:如果蘸墨少了,寫不了幾筆,就要再次蘸墨;如果蘸墨多了,墨汁就會直接滴落,把絹布弄髒。

一次,蒙恬外出打獵,打了幾隻兔子回來。其中一隻兔子的尾巴拖到了地上,把血水在地麵上拖出了一些痕跡。蒙恬心中一動,剪下了一隻兔子尾巴,插在竹管裏,蘸了墨來試著寫字。可是兔子尾巴太油了,不吸墨,寫出來的字跡也是不成樣子。

蒙恬失望地把那支“筆”丟進了石頭坑裏。幾天後,他又無意中看到了坑裏那支被自己扔掉的“筆”。將它撿起來後,蒙恬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轆轆的,毛色變得潔白柔軟了。蒙恬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裏一蘸。這時,兔子尾巴竟可以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流暢了許多,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

原來,山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所以,蒙恬又被人們也被譽為“筆祖”。

為了進一步防禦匈奴等民族,蒙恬又下令把原來秦國、燕國、趙國的長城連接到了一起,並進一步加固,還在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修建了要塞。蒙恬修築的長城西起臨洮(位於今甘肅岷縣內),東到遼東,逶迤綿延一萬餘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萬裏長城。

孟星淵原本是反對修建長城的,認為這個工程不但加重人們負擔,傷民勞財,而且隻能被動防守,嚴重缺乏機動性。所以,他去麵見秦始皇的目的,就是想要秦始皇放棄修建長城的想法。

可是,他實際參與了和匈奴的戰鬥以後才明白,修建長城是那個時代對付遊牧民族最好的辦法了。所以,他放棄了原來的想法,並積極地幫助蒙恬修建起了長城。

修建長城的過程中,經常會先派人去描繪出某一個地方的地形圖,再設計修建方案,最後是實際施工。由於很多地方是從來沒有人去過的,所以描繪地形圖不但十分危險,還進展緩慢,耽誤時間。孟星淵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就主動承擔了這份責任。

從此以後,不論需要哪裏的地形圖,孟星淵就會在第二天早晨拿出來,整整齊齊,明明白白,從未出錯。

蒙恬不止一次地詢問他,孟星淵總是笑而不語。大家都快要把他當做神仙了。隻有孟星淵自己知道,這是阿鳳在晚上帶著他走一遭,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在收複了河套以南的地區以後,蒙恬又奉秦始皇之命,臨黃河築建了四十四個縣城,把內地的百姓遷移過去居住生活,實行屯田製,並引黃河水來灌溉農田。這是西北地區,包括寧夏平原地區,第一次得到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