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孟星淵去粥廠轉了一圈,見沒有什麼事情,就回家了。他給自己倒了杯水,在院子裏坐了下來,享受著難得的休息時刻。
孟星淵說:“阿鳳,這幾天不太忙,我仔細考慮了一下關於粥廠的事情,發現了幾個問題,想商量一下怎麼解決。“
“你說吧。”
“第一,咱們的粥廠用來買米買柴的錢是出多進少,王大人的公款資助不會太多,總不能指望著捐獻吧。你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孟星淵首先說出的是最大的問題。
“我能有什麼辦法?最多就是用法術多變出幾樣東西來,給你拿去賣。這個問題,你還是要和王大人商量的。”
“也隻有和他商量了。”孟星淵又說,“第二,我們現在可以給那些窮人們提供生存的保障——這隻是短期的保障,也就是僅僅給了他們‘魚’。等我們無法提供這些保障以後,他們怎麼辦?也就是說我們怎樣來教會他們‘漁’,叫他們有養活自己的本領。“
“這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是你和我可以單獨解決的了。”
孟星淵繼續說:“如果說這倆個問題是可以以後解決的,那下麵的問題就是眼前的了:再有倆三個月,天氣就要變冷了,這些窮人們怎麼過冬呢?“
“我不和你聊了。”阿鳳用假裝生氣的語氣說,“你說的都是應該和王大人談的。我一個女孩子哪裏會考慮這些事情?”
孟星淵記住了上次的教訓,趕緊說:“對,你們年紀輕輕的女孩子應該考慮不到這些問題的。”
“嘻嘻,”阿鳳也笑了起來,“你現在變聰明了嘛。”
突然,傳來了敲門的聲音,孟星淵以為是粥廠出什麼事情了,立刻去開了門。門外卻站著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
“阿彌陀佛。請問,這裏是孟施主的宅院嗎?”和尚雙手合十,問道。
佛教大約是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大約是公元1世紀,那時候被稱為浮屠教。傳入的路線有倆條:一條是陸路,由中亞傳入新疆地區,然後再深入到中國的內地。另外一種是海路,是由斯裏蘭卡、馬來半島、越南等地到達廣州和東部沿海地區。
東漢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年,漢明帝夢到了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環繞飛行。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說這是西方的佛神。明帝派大臣蔡音、秦景人等到西域尋找佛神和佛法。
蔡音、秦景等人在大月氏國遇到了到倆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們隨著使臣,牽著白馬馱著佛經,來到了當時的都城洛陽,並興建了寺院,取名為“白馬寺”。
雖然是皇帝引進的佛教,可是那時候是“獨尊儒術”的時代,再加上語言翻譯的困難,佛教剛剛開始在中國的傳播十分困難。以至於佛教不得不依附於中國傳統文化和道教的黃老之學來傳播自己。
孟星淵也雙手合十:“大師太客氣了,我姓孟。快請進。”
“原來施主就是孟大善人,阿彌陀佛。”
倆個人進了院子,在樹蔭下坐好。孟星淵還為大師倒了茶水。
“貧僧法號普渡,聽說了孟施主樂善好施的舉動,特來拜訪。行為冒昧,施主見諒。”
“大師多慮了。”孟星淵說,“可以和大師這樣的高僧會麵,是我的榮幸。”
普渡喝了一口茶,緩緩地放下了杯子:“這座院子陽光普照,綠樹成蔭,鬧中取靜,幹淨明朗。看來孟施主也是一位高雅之士了。”
“大師說笑了。”孟星淵指著院子說,“這是我租來的,原貌亦是如此。我就是一個懶人,不願意種植花花草草的。所以,院子裏什麼也沒有,就顯得幹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