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一)
升平三年三月,江左以郗曇為北中郎將、都督徐、兗、青、冀、幽五州諸軍事、徐、兗二州刺史,鎮下邳。四月,燕主俊如鄴,五月,燕群僚共上尊號於燕王俊,俊許之。丁卯,始置百官。戊辰,俊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元武。追尊武宣王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為太祖文明皇帝。時晉使適至燕,俊謂曰:“汝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乏,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改司州為中州,建留台於龍城,以玄菟太守乙逸為尚書,專委留務,遷吳王垂為幽州刺史,治薊城。
---引言摘述
升平三年夏四月,曾華以大將軍的身份頌布了討伐令,宣布北府從升平三年四月開始進入戰爭狀態,除了維持正常運作,其餘的賦稅收入將全部用於對燕作戰,而所有軍費開支將由毛穆之主領的計台稽核監督。接著曾華又頌布了動員令,宣布北府各州郡的府兵全部動員,集結在指定地區,隨時開拔前線,而各州郡的民兵由各都尉,接手各地防務,把守關卡要道。
同月,河北道行軍大總管王猛移鎮河東安邑,各路大軍開始集結在河東郡。五月,曾華遣使持虎符節仗急馳安邑,傳言於王猛:征討殺伐皆決於先生。
夏六月,平城戰事剛剛落塵,王猛統步騎十萬出軹關,正式伐燕。十六日,與燕張遇、翟斌聯軍戰於野王。
王猛先遣楊安、毛當連敗三陣,退兵五十裏,而後閉營堅守,任憑張遇輪番挑戰。翟斌以為王猛怯戰,不顧張遇勸阻,領軍兩萬輕裝潛行,奔襲北府軍糧道要地-琋城。王猛佯裝不知,遣鄧遐、鄧羌伏於途中。
翟斌領軍剛至琋城東二十裏,鄧遐領軍自左,鄧羌領軍自右,兩下夾擊,大敗翟軍,斬首萬餘,翟斌領殘軍奔野王。張遇聞報後親領軍六萬出城接應。王猛命段煥、張蠔、劉寧、呂光、毛當、楊安各領一軍,分六路突入張軍陣中,左右突殺,無可擋者,未及半日,張軍大潰,眾人紛紛爭奔野王,屍橫遍野,延塞道途。
張遇退回,聞得北府大軍將至,倉惶逃至山陽,未幾,再奔至修武。翟斌僅得百餘騎,徑直走孟津回河南。又恐北府軍追擊,翟斌下令將孟津渡船隻浮橋盡數付之一炬,而後徐徐退回榮陽。
二十七日,王猛整軍繼續東進,水陸並進,直指修武。燕寧南將軍呂護殺張遇及安南將軍鄭係,舉修武降北府。王猛屯兵清水,直視汲郡,燕國震驚。
自王猛東征之後,雍州出蒲阪經安邑至東垣,再分水陸兩路。陸路出軹關經野王至修武,水路延大河直下,直至銅關。無數的糧草物械從雍州源源不斷地向東而來,一路上車水馬龍,樓船連雲,北府積累了近十年,終於向天下展示了它的實力。
夏七月,鄴城燕王宮鳳章閣,燕國君臣正在討論北府軍兵臨汲郡的問題。
“陛下,北府大軍直指汲郡,兵勢凶焰,請陛下早日定奪,發兵相拒。”燕司空陽騖出言道。
中書監封弈憂心忡忡地接言道:“北府生養十餘年,今日虎賁盡發向東,如陛下不發重兵集結,恐有閃失。”
兩人的話剛一落音,眾臣紛紛附和,殿中頓時一片歎息之聲。
“陛下,北府軍不足為患。”
聽到這話眾人不由一驚,紛紛轉過頭,仔細一看原來是司徒、上庸王慕容評。他去年在涉縣“大敗”北府軍,斬首三萬,一時風頭無雙,隱隱為燕國乃至天下第一名將。
“愛卿為何出此言?”剛才還憂心忡忡的慕容俊聽到這話,心裏不由一愣,轉而又一喜,連忙發話問道。
“陛下,北府精銳近二十萬前年隨曾鎮北出戰西域,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今曾鎮北輕騎急馳回了長安,但是二十萬人馬怎麼能說回來就回來,而且西域絕外萬裏,有國百餘,光是鎮撫彈壓諸國就能讓北府西征軍竭盡全力,動彈不得,又怎麼可能輕易回師。”慕容評一副名將模樣,端坐在那裏搖頭晃腦地指點著,而且將北府的軍情“內幕”如數家珍,仿佛他比曾華還要熟悉這些東西。
慕容評說的這些東西都是燕國眾人以前一致討論通過的,連慕容恪都認可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慕容恪才敢力主發兵南下,直取中原。
“所以北府現在的主力是府兵。王猛此次統領的大軍,應該與去年的一樣,都是雍、並州的府兵。我去年在涉縣與其軍對戰過,略有心得一二。”
說到這裏,慕容評得意洋洋地揚起下巴,用趾高氣揚的目光掃了一眼周圍的同僚。自從魏昌之戰後,燕國的名將無論是慕容恪還是慕容垂,都在北府手裏毀了名聲。一直到去年慕容評領軍在涉縣與王猛大戰一場,大獲全勝,不但是燕國這數年來的獨一份,也算是為燕國一洗前恥。雖然很多人懷疑慕容評的戰功和那三萬具據說是北府兵的首級,但是王猛退回壺關卻是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