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古觀藏寶(1 / 2)

第二十六章 古觀藏寶

接著就是淩雲使用功力,開始粘合粘貼破碎的碗碴子,沒有使用任何的粘結劑。淩雲一邊的運功粘結,一邊的對齊碗碴子,直到一塊兒都不缺損,對齊平整光滑。就連極細小得碗碴兒,也是使用尖鑷子按部就位。

這也是一件極其耗費功力的事情。直到累的淩雲筋疲力盡,這才弄好。初具碗的破碎整態形狀。那就是一個布滿蜘蛛網一般,慘不忍睹的破碗。根本就入不得任何人的法眼。

然後休息一天,淩雲第二天的夜裏修煉一夜時間。第三天才功力充盈。連續兩個修複符激活,打向瓷碗,將其籠罩其中。雙手不斷打出各種手勢、手訣,擊向破碗。隻見符篆化為漫天璀璨的繁星,由上至下,急速圍繞著瓷碗瘋狂旋轉,仿佛變成了一道光環,緩緩地圍繞著破碗由上至下極其緩慢地滑落。整個場景是那樣的絢麗多彩,充滿迷幻般的世界。

當繁星落地的片刻,突然間,由大地升起一片極光,刺眼的極光大盛,連爆數閃。當一切都歸於平靜之後,一隻完整無暇的精致瓷碗,閃亮登場,靜靜地放在原地。

那隻破碗碴子,已經成完好的狀態。還原的碗居然是一隻甌窯薄胎瓷器,此時整體顯見是那樣的絢麗奪目,潤澤光滑,絲毫無半點的瑕疵。仿佛就是一件天成之佳作。

據古書記載,甌窯為中國古代的名窯之一。在古代的瓷器燒製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一頁。曆代對其描述,都是讚不絕口。但是隻見書中有精彩的描述,現代的人們,卻是沒有一個人見過過真實的物件兒。或許有也已經是存世極其稀少,大有一碗傾城之說。故此都藏得極其隱蔽。

甌窯 古代瓷窯。在浙江溫州、永嘉、瑞安一帶,始於東漢,終於宋。晉杜院《苑賦》:”器擇掏揀,出自東甌。”潘嶽《笙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

”甌窯瓷胎呈色較白,胎質細膩,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時稱”縹瓷”。晚唐前後,釉色純青或青黃,滋潤如玉。甌窯品種大多與越窯相同,且注重藝術造型。晚唐時碗、盤、壺、盞托等仿花果造型,活潑秀麗。

淩雲之所以要買這一堆爛碗碴子。就是他已經看出來這個物件的珍貴之處。隻有他,也隻有他,才能夠將其修複的完美無缺,毫無瑕疵。才能使這件罕見,已經破碎的瓷器,還原她無上本來的麵目與價值。

不論你是用什麼樣其他的方式方法來修複,都達不到他修複的這樣完美效果。就這樣一件修複品,任誰,以任何現代可能找到的手段,也都無法檢測出來,這是一件原本破碎的七裂八瓣的瓷器,竟然會是修複還原的毫無瑕疵瓷器。

第四天的晚間,孟繁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太爺爺的家,還沒進門就高聲地喊道,

“我來啦-----我來啦-----小叔,你答應我的禮物呢?快拿出來看看?是不是有你說的那樣的好?”

“當然不會糊弄你。這就是給你的禮物。不過你不能動手拿。你可是要小心。先要心平氣和,不要激動。然後你還要去買一個帶有海綿、防震的包裝盒,將它放在裏麵。別不小心弄破了。最好是精致一些的包裝盒子。”

“你說的太玄乎了吧?什麼禮物會這樣珍貴?”

“這可是價值連城的寶物。你可以使勁地想它的價值。據我所知,目前我知道的此類物件兒,存世的隻有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