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他山之石(1 / 1)

第七十章 他山之石

在人類曆史的早期,醫學是以哲學形式出現的。人類在對自身身體理解的基礎上,提出各種各樣的醫學理論。這一點世界都一樣。中國也不例外。黃帝內經就可以證實。老子對醫學的影響也可以證明。

西方醫學起源於古希臘,它強調心與身、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係;它非常重視保持健康,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煉、心態平和以及意誌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一點也與《黃帝內經》所著論述相同。更與老子以及道家所提倡的重生、養生的觀念相同。

首先,古希臘醫學“認為疾病是由機體內部的紊亂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體微生物入侵引起的。這裏就要注意了。前半句與我國一樣的認識,後半句就不一樣。道家認為,疾病是由人體內部的機體,與外界自然力的合力影響所致。

它們的平衡與否反映在氣色、氣質和性情上。”這與中國的中醫學中的望診有很有相同之處。

到十七世紀時,“體液”學說遭到猛烈抨擊,因為它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空洞理論。從此以後,西醫就走上和自己源頭截然不同的道路,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上。而我國,由於早已完善醫療體係,傳承的方式又不一樣。形成固步自封的格局。依然封閉保守。

首先西方人,沒有東方人的三綱五常,思維極為活躍。也就有數學以及物理學的高速發展。但是他們又有著嚴謹的生活作風。進而推動醫學的進步。他們就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固定的規律,應當是嚴謹的。他們都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可循。那麼對人體的醫療就不能憑借人們的意願或者猜想來解釋。隻能用機械理論並以幾何和數學語言來表述清楚。這種機械論的觀點大大推動醫學的發展。

那就是把一切病因,盡可能用數字來表述。做到量化反映。而中醫大都是感性認識。大家男女老幼,生理結構都是一樣。隻不過是年齡段不一樣,有著較大的差異。同一疾病作用於人體上,就會有相同的特征。就有相同的醫療措施。而中醫往往是強調人體的差異,對疾病的感性認知手段比較豐富,因人施藥,藥量因病各有不同,因病施術。

西醫包括治療手段,藥品等。用量化手段分而治之。從而達到在同一病症之下生病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皆可痊愈。

而我國中醫,重在強調人體各有差異,藥物的用量不能一概而論。即使是藥,那也是是藥三分毒,以適量為最好。所以一病一方,取舍用量都不一樣,針對性極強。這也是中成藥少而又少的原因。不能係統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中醫講究的是調動人本身的體能來抗衡疾病,不要過分地依賴藥物的輔佐。強化養生功效。

所以西方在21世紀伊始,開始走向後基因組時代的係統醫學與個性化醫療衛生時代。西方在文藝複興以後,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

這是他們大發展的關鍵一步。1543年,維薩裏發表西醫解剖學研究《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複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這是表明了他們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而我國雖然很早就已經有了中醫解剖術,手術在國外叫做解剖,在國內卻是歸為術類。《黃帝內經》上還說,“夫八尺之士,死可解剖而視之”。早在魏晉時期,道教就有解剖觀察的跡象。宋代道經《淵源洞真道妙計篇》中就有關於人體解剖的記載。《道藏》中收錄許多內視圖及五髒圖。而楊介《存真環中圖》則是解剖學史上最為人稱道的解剖圖。不過是中醫重在不損傷肌膚的治療方法中。這裏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華夏人注重發膚受之於父母的祖訓,不可隨意損毀。故此很少實施手術治療。

所以解剖手段大都使用在屍體的仵作方麵。用來作為法醫斷案之用。當然在瘟疫方麵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這是他們大發展的關鍵一步。1543年,維薩裏發表西醫解剖學研究《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複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這是表明了他們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

但是此時的醫學仍然是不知所以然,不知道病灶的具體位置,以什麼樣的形態中存在;病發的機理是什麼。有些無可適從。他們感覺到對於疾病沒有一個直觀的了解,遇到繼續前進的障礙。有一些疾病得不到有效的遏製,治療。

直到解剖後才發現,病變的機理。於是就產生一係列的學科。18世紀莫幹尼把對疾病的認識由症狀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學、牛痘的接種建立起公共衛生學、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微爾嘯(virchow)倡導細胞病理學,這是醫療方麵的一大步。以後西方醫學發明就不一一的說。

直到在臨床醫學上,19世紀診斷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叩診法在臨床上推廣應用;雷奈克(laennec r.)發明聽診器;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這是西方的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