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天說:“荷花汽車廠不光是雲城的,也是中國的。”
除此之外,盧小天還有一個重要理由,那就是缺乏足夠的資金。
事情定下來以後,談判繼續進行。
因為印國的零部件廠出幺蛾子,秦敖以此為條件,要求先從中國進口散裝件保證正常生產,等到跟印國的零部件廠家達成一致以後再交由阿卡從印國采購。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證汽車的正常生產,同時給荷花本部爭取到了一段時間的緩衝期,在新車型沒有研發出來之前,先從貿易開始做起。
阿卡當然不情願,可是沒辦法,經過談判,雙方達成一致,以半年為限,先把汽車做出來,投放到老撾國內市場,之後再按照之前商量的模式展開合作。
這是個雙贏的局麵,看似秦敖強勢壓人,其實不乏誠意,盧小天暗暗為秦敖叫好,可以說是吸取了奔馳跟一汽合作的經驗教訓。
1984年的時候,一汽曾經有過一次上轎車的機會,當時紅旗已經停產了三年,導致國內的高檔公務車出現斷檔,相關部門專門打了報告。
經過篩選,最終選擇了德國的奔馳,中方人員提出由德國提供散裝件自己組裝,這樣不光能夠降低成本,還能在組裝的過程中學習生產高級轎車的經驗。
1984年年底,雙方開始談判。
1985年初,經貿委正式批複了一汽的申請,下達了由一汽生產奔馳200、230e型轎車的任務。
三天後,一汽跟德國奔馳達成了合作協議,由奔馳提供1000輛轎車skd散件,組裝的過程中還想跟奔馳展開深度合作,作為重振紅旗的一個契機。
這是奔馳公司進入中國的一個絕佳的機會,隻可惜奔馳公司沒能抓住,對方覺得一汽的配套基礎太差,生產水平過於落後,關鍵是沒有生產現代化轎車的經驗,技術差距太大,不具備技術合作的條件。
說白了,對方沒把一汽看在眼裏,認為skd才是最合理的合作模式,如果要合作研發,必須去其糟粕重新開始,意思就是說丟掉紅旗,用奔馳的品牌。
這不符合一汽的初衷,更何況國家和老百姓也不會答應,合作就此擱淺,最終一汽組裝了828輛奔馳以後便停止了合作。
之後,一汽又跟豐田進行了接觸,沒想到豐田的態度比奔馳公司的人還要傲慢,他們把中方的談判代表引入車間參觀,炫耀豐田的先進和品質,對中方代表提出的想法不做正麵回應。最後告訴中方代表,中國不具備自主研發的條件,再說豐田公司從來沒想過賣技術,甚至還很貼心的說,豐田公司有成熟的技術和設備,可以幫中方生產他們需要的產品,這樣可以保證質量,還能幫助中方節省建廠的大筆資金。
沒辦法,中方人員隻能到美國尋求機會,最終才有了道奇600發動機產線的引進,繼而有了克萊斯勒卡脖子,大眾的哈恩截胡的事情。
想要合作,沒有誠意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