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朔聽這麼說就特意在這裏駐足觀看了一下,還真就是一大片荒蕪的地方,等到了裏麵才發現這裏大部分的地方確實是荒蕪的很,不過透過殘破的房屋和倒塌的院牆倒是可以看出原先這裏是何等的盛大繁華。不過到裏麵看卻還是看到一處建築相對好一些,甚至還能看到煙火的樣子估計是有人在這裏居住。
文朔支帶了幾個侍衛去到這破敗的寺廟裏。果然是在這裏還有幾個老和尚在。
於是文朔捐出了幾十兩的香油錢,當時就把這裏的老和尚高興的眼睛都睜不開了,忙活著招待這幾位財神爺。
文朔先是大體看了下這座破敗的寺廟,發現這裏還真是挺大的,占地足足有幾十畝的樣子,但是除了這幾個老和尚修行的這間大殿還能稱為房子之外基本上就是沒什麼像樣的地方了,不是坍塌就是年久失修。不過在後院還真有一座相當規模的佛塔傲然矗立的一片荒草之中。
京老和尚介紹,原來這座寺院最早興建於唐太宗年間,曆經兩朝終於是修建完成,宋朝的時候據說當時的皇帝還經常光顧這家寺院,再到後來蒙古人來了這座寺院更是迎來了他的鼎盛時期,寺中僧侶最多的時候竟然有上千人,但是隨著元末的戰爭這裏就逐漸的荒廢了,時至今日竟然是成了一片廢墟的樣子。
文朔聽完老和尚的介紹很是高興,這樣一大片地方並且還有這麼悠久的曆史,都是很值得考慮的,尤其是這裏已經有原來的舊址,即便是要動工修建也不會太費周章,要改動的地方應該也不會太多。按照朱棣的意思這倒是一處既簡便又節約的好選擇。
當下文朔就決定把地址選在這裏,但是這件事不是他說之後就可以的,具體還要朱棣的首肯然後再等工部的人來實地考察然後規劃圖紙等等一切事物都是需要做的。
其實按照現代的觀點來看,這不就是修建一座廟嗎?至於那麼複雜嗎?那要是你這樣認為那就大錯你特錯了。
首先不說著是朱棣給自己的親生母親修建祠堂,就說修廟這件事吧,那可不是你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的。雖然說來負責修建一座廟沒有什麼外勞可得,那個時候的人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強拆啊挪用啊回扣之類的,或者是那個時候的人對於這樣的事情是相當鄙夷的。但是在這個時代這就要皇帝最最信任最最有本領的人要做的,你在朝廷上的地位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完全就體現在你是如何給皇帝辦差和辦的都是些什麼差事上了……
所以這件事根本就不能有一點馬虎,大大小小無論巨細都要考慮好並且是還要得到皇帝的首肯才行。
上午就在這座破敗的廟裏吃過午飯,文朔一行人就開始往回趕,他準備晚上好好理順這裏的一切然後明天進宮向朱棣稟報。
一行人看著兩邊新近冒出來的店鋪商戶,看樣子很多就是在這幾天才開業,但是相對來說卻是顧客盈門,文朔很是納悶,在這個時代的商業活動根本就不是很發達呀,怎麼一下子就冒出了這麼多的商戶並且每一家看起來都感覺好像是很賺錢的樣子?
但是文朔的心思現在完全就在修建大報恩寺的事情上隻是略略奇怪了一下也就不再去琢磨了,畢竟自己隻是皇帝朱棣身邊的一個內臣,至於外麵的世界那是三公九卿、六部內閣的事情,自己要是手伸的過長很可能就會給人宦官幹政的感覺。那對於自己現在或者是以後都是相當不好的,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安安分分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了。
但是事情真的就像是文朔想的那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