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人的情歌 第25章 我願意(1 / 2)

那些感人的情歌 第25章 我願意

無論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還是“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自古以來,世間的男女為了表達對彼此的思念,寫下了許許多多的情詩。

那些感人至深的情詩,讓很多處於情竇初開階段的少男少女,第一次知道了,原來愛情的滋味,不僅有甜,還有相思難熬的苦。

處於熱戀期的我們,都曾有過,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那時的我們隻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好像一眨眼的功夫,相聚就已結束。

心情或是境遇發生變化時,聽王菲的這首《我願意》,也會讓人有不一樣的感覺。

夢最喜歡的一個女作家就是張愛玲,當然很多人看過她的書,稍微了解張愛玲故事的人,應該都曾聽說過她的姑姑張茂淵,那一個同樣傳奇的女子,夢覺得,張茂淵的愛情,是這首情歌最好的闡述者。

張愛玲曾作文說她姑姑張茂淵有一塊淡紅色的霞披。張茂淵曾有過許多珠寶,但這塊在常人眼裏並不見得好的披霞一直留在她的身旁,被她視為珍藏之物。

那時張愛玲並不懂,為何姑姑如此真愛這樣一件,根本就稱不上貴重的東西。

直到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張愛玲,已成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

一天,她接到當年在香港讀大學時的監護人李開弟的征求意見信。信裏,李開弟向她征詢,問她是否可以將她的姑姑作為繼室嫁給他時,張愛玲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件姑姑珍藏了這麼久的霞帔,是她這60年來苦戀的唯一見證。

張愛玲的姑姑終於和60年前的初戀情人喜結良緣。那時的張茂淵已經86歲了。

1925年,在從上海駛向英國的輪船上,有一對姑嫂站在船舷旁,這就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

張愛玲姑姑是清朝重臣李鴻章之外孫女,她的父親名叫張佩綸,官至都察院左副都禦史。

李鴻章把女兒李經王壽下嫁給張佩綸為妻,生了一男一女,兒子提摩太·C·張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女兒便是張茂淵。

李開弟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係,上海嘉定人。

此時李開弟乘船去英國利物浦大學就讀碩士學位。輪船顛簸得厲害,張茂淵不住地嘔吐,張愛玲母親此時也自顧不暇。

李開弟看在眼裏,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端來了熱水,遞上了熱毛巾,還衝了兩杯龍井茶。在他的悉心照顧下,姑嫂倆逐漸適應了海上生活。

傍晚,張茂淵站在船頭處,看著船頭劃破海水所形成的二道白練在船舷的兩側掠過。夕陽西下,紅彤彤地染紅了西邊的天空,多麼美麗的海上風景。她正沉浸在遐想之中,突然感到一方披肩悄悄地披在她的雙肩上。

張茂淵回頭看到身邊的李開弟正深情地望著自己,李開弟還用英語朗誦著拜倫的詩歌。

在和張茂淵不間斷的交往中,李開弟了解到張茂淵竟出身豪門望族,外公是李鴻章。

在李開弟眼中,李鴻章是一個民族敗類,在《馬關條約》中出賣祖國利益,而張佩綸也決非英雄。

馬尾一戰,張佩綸罪責難逃,其狼狽逃竄的舉止被李開弟視為懦夫行徑。他還曾聽說,張茂淵的弟弟是個打嗎啡、嫖妓的浪蕩子。

於是,李開弟在張茂淵麵前絕口不提婚嫁之事,張愛玲母親在有意無意之間提及,李開弟也裝聾作啞,置若罔聞,僅作為好朋友交往。

很快,李開弟與一位女留學生墮入愛河,結成連理。張茂淵姑嫂倆出席李開弟的婚禮。張茂淵落落大方,十分得體,仿佛她和李開弟之間隻有友情,而無愛情瓜葛。

但是李開弟經和張茂淵長時間的接觸,漸漸了解她其實有一顆男兒心,決不是一根隻會依附大樹的藤,她有自力更生的毅力,也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有一段時間,她生活得十分拮據,在無線電台上報告新聞,誦讀社論,每天工作半小時。

她曾感慨地說:“我每天說半個鍾頭沒意思的話,可以拿到幾萬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說有意思的話,卻拿不到一個錢。”後來,她還做過其他工作。

1929年,李開弟夫婦歸國,李開弟與張茂淵及張愛玲母親的友情一直沒有中斷。

1938年,張愛玲考入倫敦大學,由於戰爭的爆發,使張愛玲不能如願赴英就讀,轉而進入香港大學,此時需要一位監護人,張茂淵認為李開弟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開弟一口答應張茂淵的請求,去怡和洋行香港分行就職,照顧張愛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