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年六月,艾葉碼頭率先完工,緊跟著,仙灘與高石碼頭相繼完工,直至七月初,水上鹽道江陽境內的碼頭全部完工。
自此,以貢井與富順兩大鹽場為中心,為將來溝通成渝、連接滇黔湘鄂邊境的運鹽路線就此誕生。
艾葉碼頭登上曆史舞台後,除了用於供牛馬馱運鹽外,後來,亦成為煤轉灘的地方,所以,又被人們俗稱為“牛碼頭”。
十幾丈高的碼頭依山而下,其間,陡峭的山路皆由打磨成型的青石板鋪成,延伸至旭水河畔。
隨著兩大鹽場的發展,穿行於旭水河裏的鹽船,以及河邊停靠的運鹵、轉灘的各式船隻愈發繁密,而碼頭上的成鹽亦堆積如山。石板路上,數十上百匹牛馬擁擠著緩緩行過,挑夫、鹽工們則喊著號子,既快樂,又艱辛地於這條坎坷的山路上來來往往,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伴隨著河水浪打浪,將原本寂若無人的艾葉灘變得喧鬧繁華起來。
一千多年後,那些石板已然不再平整,且由兩邊向中間傾斜,而石板路麵卻光可鑒人,似被歲月打磨成鏡。
用當地一位老人的話說,這便是“布滿曆史的腳窩”,鹽業盛世的印跡。
沿石板路至河畔,在高大的香樟樹下,豎立著幾間矮舍,作為艾葉碼頭的鹽運賬房,亦是鹽場管事們的辦公之處。
隨著三大碼頭的相繼完工,由艾葉至糍粑坳,再至高石鎮,最後通達江陽縣的江陽屬地路上鹽道亦於七月底完成。
此後,挑夫、馱馬可避開官道,由此條鹽道通行,或運送成鹽、或交流其他物品,漸漸地,便形成了一條江陽屬地的茶馬鹽道。
自此,大公井與富世鹽井的成鹽便通過水上鹽道與陸上鹽道,於江陽境內流通自由,讓江陽屬地的百姓皆能食到本地井鹽,且隨著鹽道的修成,江陽屬地各大縣城,以及鄉鎮村落,皆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規模各異的鹽鋪,讓老百姓不用再翻山越嶺,於家門口便能買到成鹽。
“現下,江陽百姓食鹽難的問題終於解決了,待鹽道繼續修建下去,很快,整個犍為郡,乃至益州的百姓,皆能食到咱們大公井與富世鹽井的成鹽了。”
立於艾葉碼頭旁,劉衍大掌一拍,喜不自勝。
“不僅如此,咱們大公井的鹵水亦愈發濃鬱,下官以為,鑿至泉眼,指日可待!”公謙笑著說道。
“是嗎?快帶本王去瞧瞧。”
“是!王爺請。”
隨後,公謙便帶著劉衍行至大公井旁,並喚人將新汲取的鹵水倒入瓷碗中,讓劉衍品嚐。
“似乎..是更濃稠了。”
劉衍拿著瓷碗晃了晃,感覺這鹵水的顏色比上回見到時深了些許。
“王爺請品嚐看看。”公謙躬身抬手道。
“唔..嘶...鹹,比上回鹹多了。”
輕抿一口後,劉衍便覺,這鹹澀之味勝於從前。
將碗遞還與公謙之後,劉衍便雙手背於身後,緩步於鹽場內,觀摩鹽工們汲鹵、曬鹵,以及煮鹵。
“有幾口井被填了?”
劉衍發現,挖出來的那幾十口淺井,似乎有幾口已然被填平。
“回王爺,那幾口淺井已然挖至淡水層,再無鹵水可汲。”公謙拱手道。
“嗯,看來,鹽泉定是在那裏。”
劉衍點點頭,便指向那口主井。
“興許是,隨著鑿井汲鹵交替進行,除了那口主井,其他淺井相繼出鹵變淡,亦快接近淡水層。”
“有禮,這西域行沒甚問題吧?”劉衍忽然看向公謙,凝眉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