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八:
陳耀鍾是景國最出色的將軍,他這一輩子隻愛過一個女人,追隨過一個君王。後來,他愛的女人在生下孩子後難產死去,那一色很沉,陳耀鍾給自己的孩子取命為陳暮靄。孩子出生後不久,他便上了戰場,時局動蕩,他身為將軍,難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國事上,隻把自己的背影留給了獨自成長的陳暮靄。
十八年後,陳暮靄長大了,他和父親並不親近,話少,麵冷,更多時候是一個人練習槍法。陳耀鍾總是告訴他,亂世出英雄,男兒生當報國,以家國下為己任。陳暮靄記著這句話,十八歲便領兵上了戰場。
他是少年英才,即使年輕,也能靠著自己出色的武力以及靈活的戰場指揮,連破敵軍,打贏一場又一場戰役。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和景國最強勁的對手青國交戰時,陳暮靄會受傷被俘,並迅速叛國為敵方效力。
陳耀鍾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做出這種事,掛帥出征,親自與陳暮靄交手,卻發現兒子確實背叛了國家,他怒聲質問陳暮靄,“為什麼?”
陳暮靄隻雲淡風輕的了三個字,“我恨你。”
陳耀鍾不解,陳暮靄騎在馬上,少年手持利刃,眼裏有驕傲也有恨意,偏生語氣平靜,他,“在你的眼裏,隻有這個國家,沒有我。既然如此,我便毀了這個國,讓你看看我的實力。”
陳耀鍾震驚而又憤恨,長/槍向陳暮靄刺去,卻被陳暮靄攔了下來,父子交手,陳暮靄終是不敵,受傷回了自己的陣營。
陳耀鍾為了打醒逆子,一次次向國君請求帶兵攻打青國,卻都被國君攔了下來。直到青國再次來犯,依舊是陳暮靄帶兵,陳耀鍾陣前問他,“你可知錯?”
陳暮靄不屑道,“何錯之有?”
戰鬥一觸即發,陳暮靄縱使少年英才,也難敵戎馬半生的陳耀鍾。陳耀鍾無心殺他,然而刀劍無眼,長/槍誤打誤撞竟是捅進了陳暮靄的胸膛。他看向自己的父親,眼裏很平靜,似乎有話要,卻又似乎無話可。他就那麼死在了戰場上,死在了陳耀鍾的心裏。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陳暮靄其實並沒有叛國,在他出兵青國前,他的國君和他進行了一番秘談,希望他能去敵國做內應,並且在摸清敵國的形勢後,殺忠賢,留人,讓敵國就此陷入混亂。
陳暮靄牢記著父親對他的教導——男兒生當報國,以家國下為己任。他沒有猶豫太久便答應了,他很快想好了自己叛國的理由,也很快就計劃好了自己該如何叛國才顯得合情合理。為此,他假裝戰敗受俘,也為此,他編造了莫須有的恨意。他在青國吃盡了苦頭,費盡了心機才獲取到對方君王的信任,盡職的將敵國的情報傳遞給自己的國君。
在陳暮靄接受任務離開的那一刹,他的國君問他,“此去極為凶險,或許你會死在敵國,你有什麼想讓我轉達給你父親的嗎?”
陳暮靄思考了許久,輕聲道,“告訴他,我從未恨過他,我以他為驕傲。”
然而世事難料,將任務囑托給陳暮靄的國君因為突發急病,病重逝世。臨死的那一刹,他想把這句話告訴陳耀鍾,可陳耀鍾正在和陳暮靄廝殺,來不及趕回王城。他張了張嘴,還沒來得及將這句話告訴太子,便駕鶴西去。
陳耀鍾也在那一刻,將槍捅進了陳暮靄的胸腔。
劇本的最後,太子繼位,成功靠著自己父親從陳暮靄那裏得到的情報帶領景國戰勝了青國。舉國歡慶中,所有的臣民都在為新的國君和陳耀鍾喝彩,並唾罵著背叛了家國的陳暮靄。而陳耀鍾,則在午後的憩中,不知怎麼想起了陳暮靄年少時和自己習武的畫麵。
那時的陳暮靄還很,手裏的長槍比他自己都高,他看著長/槍,眼裏滿是疑惑。
陳耀鍾告訴他,“這便是你的武器了,日後,你會成為一名將軍,拿著它守衛自己的國家。”
幼年的陳暮靄還不懂這句話的意思,隻是看著手裏的長/槍,乖順的點頭。
陳耀鍾摸了摸他的頭,眼裏滿是溫柔。
季輕舟看完這個劇本,還有些感慨,他少年時期在看電視時,發現所有的臥底最後都會被平反,並獲得屬於自己的榮譽,然而,季輕舟也曾想過,如果他們在中途就不幸身亡了呢?或者他們的上層領導出了意外呢?那麼他們的一生,豈不是要永遠活在唾罵中。
明麵上的英雄光鮮亮麗,在獲得應有的榮譽時受到所有人的愛戴;可暗地裏的英雄呢?別榮譽,就連被誤解了遭人辱罵都無法開口解釋,他們的苦又有誰能理解呢?人心最難測,也最為人所不知,他可能表麵上很輕鬆的做著傷害理為人所不齒的事情,但每個夜晚卻因為內心的煎熬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季輕舟深信,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一定存在著那種放棄了正麵形象,奉獻了自己卻至死都不為人知的人。沒想到,今,卻真的看到了這麼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