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子並不狗,還是一個有為好青年。
竇偉是中科院生物所的研究員。
以前軍隊裏流行一句話,叫做“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
竇偉就是那種不帶長的參謀。
以前父子兩人一起上班,一起下班,還是蠻有樂趣的一件事,算是中科院一道不太靚麗的風景線。
畢竟無論如何也是一門雙英才嘛。
最近,父親老竇不知道怎麼了,整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不說,也不見他在所裏老老實實上班了。
動不動就騎著車出去,然後滿嘴是油的回來了。
他不會出去偷腥了吧。
竇偉也知道,父親最近的心情確實很不錯,據說是他投遞的論文快發表了,這可是RPL,頂高級的論文,跟《CELL》一個水平。
自己別說《CELL》了,一篇SCI還沒有刷出來。
論文倒是也發表了一些,多是國內期刊,這些期刊前些年的重要程度還行,現在越來越沒用了。
就這還算好的,畢竟是有成績。
可惜現在單位不看重這個了,現在看重的就是SCI論文。
在他讀書的時候,甚至連一些老師都不知道還有SCI這回事,現在可就不一樣了,天天把SCI掛在嘴上。
曾經,中科大也是一所可以和京大和五道口這兩所學校相媲美的學校,它可是中科院主辦的高等學校。
但是1970的南遷讓它元氣大傷,實驗儀器損失了2/3,教職員工損失了1/2,即使後來增加開設了著名的少年班,也沒有恢複昔日榮光。
竇偉就是大學搬遷到皖城之後新培養出來的“工農兵學員”。
推薦讀大學的時代,要說基本功有多紮實很難講,但畢竟是家學淵源,總比其他學校的工農兵學員要強一些。
也就是因為父親的因素,畢業之後這才分配到了生物所,算是把工作單位落回了京城。
正常的完成了學業,沒攤上上山下鄉,這就是人生一大幸事。
竇偉本身就非常喜歡生物,而且到了生物所之後也經過了刻苦而努力的學習。
如今他的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每天埋頭做實驗,也不想男女之事,還挺好的。
甚至,他還想著等再過幾年,自己也到一所大學裏去尋個教職,這樣就不愁沒有女學生了。
有能力,還能害怕單身嗎?
那位沈光林不就是因為當了老師這才泡到了女學生的嘛。
不過,都沒等他認真考慮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呢,老竇就幫他找了一份新工作。
對方竟然就是他過年時候遇到的那位“情敵”沈光林。
雖然沈光林都不知道曾經還出現過他這位情敵,但是他自己給自己加的戲份還是挺多的,代入感挺強。
以後,要是天天在情敵的眼皮子底下工作,那得有多難堪呀。
嗬嗬,就連人家李蓉都不知道他竇偉是誰嗎,一麵之緣,路上見了都未必認識。
那也不行,得避嫌。
沈光林火力全開的能量是非常強大的,隻幾天時間,打字打的手指尖上都長泡了。
打字機的鍵盤非常硬,沒有專業訓練的人長期打字,手指確實受不了。
現在,想證明一篇論文的歸屬還是挺難的,康奈爾大學的arXiv網站還沒有成立,要到1991年,物理學家保羅·金斯巴格才會建立預印本論文收集,大家也是怕同行使壞,發表在上麵就表示這個成果屬於自己。
相當於是個數據庫了。
沈光林投遞《自然》的論文被拒了,沈光林不往壞的方麵想都不行。
這些天,為了全力支持沈光林寫論文,李蓉真的是對他嗬護備至,侍寢都不要了,天天開小灶,還自己親自下廚幫他做各種好吃的。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
沈光林不說廢寢忘食,披星戴月還是有的,每天出門的日子屈指可數,除了有課必須要上之外,他再沒有別的社交活動。
甚至,竇和光天天來吃飯,他都沒有時間出去接待。
真的是太忙了,簡直時不我待。
如果這個高地被人給搶走了,沈光林覺得都不能原諒自己。
納米科技是一個多大的課題,這是多大的市場體量?
2020年,全球跟納米相關的市場價值超過了2000億美元。
一講起納米之父是誰,沈光林。
厲害不,牛逼不,犀利不,崇拜不。
在原本的論文中,沈光林把納米三大效應放到一起了,現在既然要全麵撒網,那就不準備這麼做了,每一個效應都是一篇好論文。
從重要程度上來講,它們確實也都配的上《科學》來刊登它。
隻可惜時不我待。
那就拆分出來唄,表麵效應一篇,小尺寸效應一篇,宏觀量子隧道效應一篇。
然後選取一些材料,證明加工到納米尺寸之後特殊物理或者化學特性拿出來,又是一篇。
自然界可以加工的納米材料可海了去了,這種應用前景,令人渾身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