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八章 介紹(1 / 2)

隔行如隔山。

沈光林這才知道,原來第一例轉基因作物早在1983年就已經出現了,用來轉基因的是煙草。

在1980年,分子生物學家首次把外源DNA結合進了植物細胞中。

由於從一個植物細胞就可以克隆出一株植物,因此這個結果意味著人們很快就可以培育出轉基因植物了。

嚴格意義上來講,1980年就出現轉基因作物了,隻是這種轉基因沒有什麼目的性,純粹為了轉基因而轉基因。

3年後,也就是1983年,第一種轉基因植物——一種攜帶了抵抗抗生素基因的煙草正式誕生了。

這才是有目的性的轉基因。

所以,即使竇偉他們現在推出了轉基因棉花,也不再是一篇好論文了,至少,頂級期刊是登不上去了。

隻能說,他們的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跟上了國際研究的進程。

而轉基因這項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就看怎麼去應用它。

要不要繼續發展這項技術,沈光林自己也很猶豫。

尤其,現在還缺少像PCR這樣的儀器呢,大家操作基因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能夠實現轉基因,竇偉他們花費了巨大的精力。

而PCR究竟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沈光林自己也不懂,畢竟這不是他的專業。

在如此情況下,沈光林還能夠讓竇偉他們去研究轉基因,已經是實驗室經費太充足的表現了。

還好,有沈光林的提示,竇偉他們的研究終於成功了。

這項研究的難點並不在於基因植入和作物培育,畢竟任何一個細胞都可以發展出一株完整的植物。

真正難的是如何找到目標基因段並把它分離出來。

這件事他們其實采用了窮舉法,把不同的基因片段收集起來,分別植入,就看哪個有用。

然後,轉基因抗蟲棉就這樣出現了。

轉基因究竟有益的還是有害的,這件事暫時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論證,即使幾十年之後,大家一樣還在爭論。

不過,對於棉花來講,發展抗蟲棉卻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棉花並不是用來吃的,轉基因的危害相對於棉鈴蟲的危害來講,還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怪不得竇偉也沒有覺得自己多厲害呢,這項成果的厲害之處還真的不在創造性上,而在於應用型上。

怎麼推廣這項技術,沈光林有想法。

他知道,老李的一位同學就在農業部門做副領導,沈光林於是就問老李,要不要去做個順水人情。

反正這項成果也是用來推廣的,能夠順便幫到一些親戚朋友,那就更好不過了。

老李表示,小夥子你很會做人啊。

沈光林的生物養殖基地還真的種植了一些棉花呢,現在正是膝蓋高度,想要驗證棉花的抗蟲性也很簡單。

沈光林去看過了,無論是實驗記錄還是實際檢驗,抗蟲棉對於對於棉鈴蟲的抗性都達到了100%。

而且,不僅是棉鈴蟲,其他一些蛾翅目的昆蟲同樣奏效。

原來還是美味的作物呢,突然就不香甜了,而且吃了還有毒。

在後世,抗蟲棉一直都是棉花生產的主力軍,棉鈴蟲也從棉花上轉移到了玉米上,即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棉鈴蟲們也沒有從基因層麵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