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是一件影響曆史進程的大事件。
後來人們評價此事說,它是促成毛熊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電站泄露,最大的危害不在於爆炸造成的傷害,而在於輻射,這可是影響很多人一生的災難。
國內雖然沒有發生過核泄漏,但是發生過一定程度的核汙染。
有一年,魔都進行正常的水質檢測,結果卻發現了輻射量超標,然後進行源頭追溯。
結果就順著長江一路向上找過去,先是到了洞庭湖,又進了湘江,最後在南嶽之地找到了源頭。
原來,這是某核研究所的核廢料露天堆放,雨水把放射性的東西衝到了河裏。
沈光林現在遠在鵝城,他對這場災難沒什麼具體體會,他有印象的已經是幾十年之後發生在扶桑的另一場核災難了。
當然,扶桑的那場核泄漏就是純粹的人禍了,正是扶桑的決策失誤,這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核泄漏。
畢竟,幾十年沒有享受過核彈了,想念的緊。
沈光林無心研究切爾諾貝利的前世今生,他還在為蘋果傻大粗笨的采礦行業而皺眉頭呢。
以前看電視上的新聞報道,上麵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呀。
川流不息的輸送帶,超級大個的挖掘機,超級帶感的運輸車,看著就很科幻的是不是。
但是,實際到了采礦項目地,道路崎嶇就不說了,裏麵全是老舊破敗的建築和設備,看著一點也不見先進。
礦山是這樣,就連冶煉工廠也是一樣的造型。
就連電解鋁的設備都看不出一點科技的含量,反而處處透著危險,搞不好就會出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就這還危險?”
桂西大學的秦教授表示你們不要驚訝,你是沒見過一些更加危險的場麵呢。
老秦就曾經見識過。
他年輕的時候一開始沒有在學校教書,而是在齊魯某一個大型煤礦工作。
有次,也是運氣好,他剛從井道上來,煤礦就塌方了,下麵埋了二十幾號人。
雙方交通就此中斷了,但還是能通過電話聯係。
救援的過程算不上驚心動魄,設備不先進,人心也敷衍。
埋在地下的人卻是越來越急躁了,電話接通張嘴就是破口大罵。
實在沒有辦法了,留在上麵的人隻能默默的剪了電話線。
這大約就是為什麼在礦上工作的很少會有本地人的原因,大概就是怕出事了有人來鬧吧。
異地他鄉的,過來一躺都不容易,想維權成本可就太高了。
聽了老秦的話,沈光林表示,還真的長見識了呢。
這麼看來,這個鋁礦還算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