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合宗親。“
--此語出自《呂氏春秋·大樂》,摘抄自百度百科。
作為一個九五後,還是在城市裏長大的九五後,沈光林哪裏有什麼宗族宗親的概念啊。
而且,自從沈光林出生以後,一直都沒有跟老沈家的人在一起生活過,他的交際圈子就是幼兒園,小學,中學,留學,穿越。
跟他一起長大的那些發小們,現在連一個蝌蚪都還不是呢,而且也都不姓沈。
然而,在八十年代,宗族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家族機構,同一個姓氏中,輩份和年齡的差距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已經有點小誇張了。
沈光林的這位老叔公,真實年齡還沒有沈光林的叔叔大呢,他是建國之後才出生的,名字就叫做沈建國,但其實要比別的叫建國的年齡要小一些。
叫建國的不一定是49年出生,說不準是50年51年呢,忘記了行不行,沒趕上趟行不行。
說起來,土生土長的傳統金陵本地人是很少的,大都是從徽省等地過來的,想來也是奇怪,很多人覺得,蘇省的省會應該是蘇城,而徽省的省會才該是金陵才對。
老沈家在金陵的人並不算很多,因此每個人的崗位和角色都顯得至關重要,他們之間雖然就要出五伏了,但還算是親近的。
沈光林前幾次回來,包括捐建祠堂,包括捐建學校,跟叔公他們都有碰麵的,隻是,沈光林並沒有說這是自己出的錢,隻說這是他拉來的讚助而已,祠堂就不說了,學校明確就是長城集團出資,沈光林牽線而已。
在學校建成剪彩的時候,市長和區長都過來了呢,規格很高。
大家也都知道了沈老師是個能人。
說起來,老沈家這個家族以前也是人丁興旺的,後來經曆了戰亂,鬼子舉起了屠刀,因此十不存一衰敗下去了。
現在老沈家的這波人,還能夠奔行於世間的,大多數是建國之後才出生的人了,新近生發出來的比較多,老枝條都已經凋零了。
沈光林在大年初一的中午帶著李莉貿然上門回家了,然而他們並沒有沈家老宅的鑰匙,還是叔公幫忙撬開的鎖。
不過,開了鎖也沒啥用啊,家裏根本沒有準備過年的物資,甚至米麵都沒有。
而且,這兩個人不說不食人間煙火吧,但也不是那種心靈手巧能夠洗衣做飯的類型。
這大年初一的,去哪裏置備年貨去?國營商店放假了,買東西都不好買。
可能也是看出了沈光林的囧境,叔公說如果沈光林不嫌棄的話,那就到我家吃飯吧,粗茶淡飯,肯定管飽。
麵對叔公的盛情邀請,沈光林爽快的同意了。
不同意不行啊,不同意就得挨餓。
這位建國叔公沈光林也是見過幾次麵的,雖然並不算太熟,也沒有什麼太深的印象,但畢竟是一家人,一筆寫不出兩個沈字,連一個也寫不出,沈字有七筆。
和族親不熟並不怪沈光林,這並不是薄情寡義,實在是距離太遠了,交往不多,情份也就淡了。
建國叔公也是隻知道沈光林在京城是教書的,至於沈某人具體做了些什麼,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就不知道了。
沈光林沒有說過,沈家人也沒有故意宣傳過。
因此,其他人並不知道他沈光林究竟有多厲害。
沈光林是一個低調的人,他說咱們應該低調,叔叔一家人也就信了。
中午飯就是在叔公家裏吃的。
畢竟是大年初一,飯菜很是不錯,雞鴨魚肉都有,看樣子這幾年老家的生活也是好過了,過年的飯菜豐盛了很多。
叔公家裏人丁不老少,家裏一個媳婦兩個女兒外加一個婆婆,一家五口其樂融融,隻是有點男丁不興的樣子。
現在計劃生育罰款特別厲害,動輒拆屋扒牆,叔公對於生兒子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
飯桌上,叔公一家,包括老婆婆看著李莉都很是喜歡,覺得她肯定能生一個漂亮兒子。
這是肯定的,誰讓她長得這麼漂亮呢。
“老婆婆”是沈光林的叫法,具體什麼輩分,他自己也分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