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一章 競爭對手(1 / 2)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出自《漢書.匈奴傳》

“天之驕子”原本是匈奴單於對自己的稱呼。

到了八十年代,“天之驕子”就成了一種專屬稱謂,稱呼的就是當代的大學生們。

在這個教育資源不算發達的年代,考大學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不要說重點大學了,就算是一個普通的專科學校,都是能夠讓全家人吹噓良久的存在。

因此,同濟大學的學生們被稱呼為“天之驕子“,一點都不會為過。

當然,在這個年代,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的差距還沒有後世那麼大,很多農村出身的孩子,隻要學習夠好,還是能考起好大學的,比如,張耀明就是。

張耀明農村出身,家裏當然很窮。

窮是這個時代的社會特征,農村尤甚。

還好,這個年代隻要學習足夠好,讀書也是不怎麼要花錢的,甚至還有補貼,張耀明就是例子。

在兩年前,他一鳴驚人,竟然考上了位於魔都的同濟大學。

真的不容易啊,簡直祖墳裂開了呀。

父母在老家的一畝三分田裏掙紮著討生活,每天雞腚裏摳,山藥蛋裏麵尋,親戚鄰居家裏借,終於還是湊夠了到魔都的路費,然後一口氣把孩子送出了家門。

張耀明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讀了大學之後也是異常的勤奮,隻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不但追趕上了同學們的步伐,反而將大多數人甩在了屁股後麵。

現在,他又有了一個新目標:那就是出國留學,到國外去學習更加先進的科技和知識。

而想出國留學的話,今年就是十分關鍵的一年了。

因為,他已經大三了,如果再把握不住機會,等大四開始分配工作的時候,那就真的很難了。

如今,想要出國留學,僅僅學習好還是不夠的,最好是有人推薦。

讀了這幾年大學他也明白了一些其他情況,一些跟國際學術界有交流的學者,他們是有推薦權的,經過他們推薦的學生,很輕易的就能獲得國外大學的錄取和邀請。

可是,怎麼才能跟這樣的學者產生交集呢,這又是一個難題。

這天,學校裏發布了一則告示:來自京城大學的沈光林教授本周二下午將在學生俱樂部開辦學術講座。

學生俱樂部其實是一個大型的階梯教室,能夠容納1000多人,學校周末的時候都是拿它來放電影的。

《廬山戀》,《等到滿山紅葉時》,《徐茂和他的女兒們》,《牧馬人》,《少林寺》,《城南舊事》都在這裏留下了故事,情侶們幾十年以後想起,依然覺得那是最幸福的時光。

在這些電影裏,張耀明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城南舊事》裏麵的英子小姑娘,她大大的眼睛,笑著說了一句:“你是來拉屎的吧”簡直萌翻了。

他將來也要生個這樣的女兒。

沈光林教授要在這裏開班講座了!

關於沈光林教授的事跡張耀明是聽說過的,他是京城大學極的教授,在國內名聲雖然不顯,但是在國際上,他是極為有名的教授,也是華夏人的驕傲。

張耀明自從上了大學以後,經常閱讀國際期刊,隻要是英文的,不管什麼內容,他都喜歡看,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而在這些國際學術期刊上,經常提到一些很奇怪的句子:“來自華夏的偉大的沈認為......“,“從沈的觀點可以得出以下引申......“,“來自東方的沈都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