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七章 體檢(1)(1 / 2)

要治療白血病有幾種方向。

骨髓移植是一種方向,使用砒霜也是一種方向,從基因層麵去解決這個問題,更是一種方向。

骨髓移植是器官移植的一種,這項技術發展的曆史已經很久了,早在1895年就有人開始這麼幹了。

不止白血病,一些造血功能障礙還有其他疾病也可以使用這項技術。

但是有一點,想進行骨髓移植的話,合適的供源太難找了。

而且,骨髓移植的過程和愈後風險也是很高的。

在骨髓移植之前,需要將患者的造血功能全部消散,並且抑製住免疫功能,這才能進行移植。

而且,能不能匹配的好,是不是會產生排異反應,還要另說。

排異反應是器官移植中的最大障礙。

像比較有名的康有為先生,他就是在移植了黑猩猩的大蛋蛋之後,不但未能滿足六位夫人的生理需求,反而因為排異反應掛掉了。

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這在古書中也早就有記錄的。它的工作機理是通過三氧化二砷的毒性殺死病變的白細胞,其中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白血病中占有的比例是比較低的,而且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至今也沒有個結論。

傳統醫學真是個寶庫。

現代醫學有現代醫學的美好,傳統醫學也有傳統醫學的神奇。

張棟亭教授就是在傳統醫學的基礎上發現了砷劑能夠殺死腫瘤細胞;屠呦呦先生也是通過傳統醫學發現低溫萃取的青蒿素能夠治療瘧疾。

沈光林並不排斥傳統醫學,他也是通過傳統醫學才知道虎骨酒是個不錯的美味,他有個朋友,雖然還年輕,但離開了這種酒,一道晚上就渾身沒勁。

當然,沈光林走的是現代醫學的路子,他決定去走一條別人從來都沒有走過的新道路了,他要用現代醫學的手段取得更大更輝煌的成果。

從基因層麵解決疾病問題,很多人連想都沒有想過,沈光林已經決定要去做了。

這才是開創性的事業。

沈光林實驗室牽頭成了白血病課題組,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嚴格說起來,依然算是一個草台班子。

這個項目組裏,大部分是學生物的,少部分是學藥理的,連個正兒八經的醫生都沒有。

不說別的,就連京城大學內部都有點不看好他的新課題,這沈教授是長久不在家,回到家裏就開始放衛星了,他是不是浮躁了?

而且,這位物理學家已經很久沒有做出物理成果了吧,天天繞著生物轉,現在又要去搞製藥,能不能行的啊。

但是,在實驗室內部,沈光林積累了巨大的威信,大家幾乎盲目的相信他的判斷,跟隨他的腳步,聽從他的指揮,一步一步向前走。

因此,別管外界怎麼質疑,項目組的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著。

製藥領域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講究專業的領域,在這裏,學曆和能力一樣重要。

隋教授帶過來的那些學生,真的就隻是學生,既沒學曆,也沒能力,他們除了學習,用處還真的不算大。

沈光林實驗室的這些人可就不一樣了,他們經過傳幫帶,早就了解了實驗室的生態,大家同是大三的學生,差距還真的不是一般大。

如果不是這些學生的開銷並不大,甚至會有人覺得他們是來騙生活補貼的吧。

不過,項目組正式成員的待遇也是真的好,起碼食宿上是沒有一點問題的,做飯的都是大廚,甚至日常發放的補貼都是外彙。

至於項目組成員的工資標準,國內外的學者都是一樣的,大家一視同仁。

國內覺得是很多的錢,對於國外來的學者可能就有點少了。

不過,這也沒辦法,你們要是嫌錢少,那就不要過來了呀。

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三條腿的人多的是。

當然了,大家過來參加項目組,又不是為了錢,是為了理想,是為了給白血病人做貢獻。

因此,課題組內部並沒有出現不和諧的局麵,相反,大家還是很努力很勤奮的。

無他,都被沈光林實驗室的這些年輕的小夥子給打擊到了,什麼小馬,小牛,小苟,一個比一個厲害。

大家都是讀了這麼些年的書,你們是怎麼學的?

還能怎麼學,有競爭才有進步啊。

然而,研發新藥的過程道阻且長,前行不易。

即便,沈光林的項目組能夠找到對白血病有作用的化合物,從這裏出發,到這個化合物能夠成功的成為藥品,還需要度過漫長的一段時光,更需要耗費無數的金錢。

不過,大家都不怕。

其實,沈光林對於伊馬替尼也並不是一竅不通。

在他的那個時代,他也是看過《我不是藥神》的,知道這種藥是一種叫做酪氨酸激酶抑製劑的藥,很多抗腫瘤的藥也都是這個係列,隻是不同的衍生物罷了。

慢慢嚐試唄。

有目標,有方向,剩下的就是試錯的過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