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一章 生活(2)(1 / 2)

誰能夠做為沈光林評選諾獎的推薦人?

這個話題立刻成了當前最熱門的話題,超越了科技界限,成了一個大眾社會話題。

原本這隻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沈光林主動提及的動態加持下,迅速演變成了一個社會性的話題。

任何一個學者想得諾貝獎確實都是需要提名的,自己不能主動報名。

但是,任何一個學者,他們想獲得諾貝爾將,也是需要話題度的,但這個可以自己挑起。

在曆史上,PCR為什麼那麼快就能夠得到諾貝爾獎?畢竟這隻是一個普通的發明而已。

而且,關於PCR的原理和雛形早就有了,不然別人也不會跟穆利斯打官司。

但是,最終PCR能夠獲獎,不還是因為這是一件偉大的工具,能夠極大的促進生物科技的發展麼。

在那個年代,整個輿論的環境都快把PCR變成神了。

沈光林確實不如楊銳牛逼,沒有搶到PCR的發明權,但是他手裏的能夠獲諾獎級別的成果已經足夠多了,多到大家都不知道去炒作哪個話題才合適。

所以,這還是需要沈光林去主動引導話題啊。

沈光林也確實有這個意思,他主動對外界說:你們覺得,我的哪一個成果更應該獲得諾貝爾獎?

哪一個?

這該問誰?

物理學家有物理學家的認識,化學家有化學家的認識,生物學家也有生物學家的認識。

甚至,有人主動願意征集資料並爆料,讓媒體有話題可以談,每天討論一個沈教授的科研就成,這不好嗎。

沈光林自己就是管殺不管埋的,他就是挑起了話題,然後沉湎其中,享受其中。

有話題確實是好事呀,有話題才有各種可能性。

對於諾貝爾級別的學者來說,每一個學者的研究成果都是價值非凡的。

但是,為什麼一些人可以獲獎,一些人不能獲獎,歸根結底,還是受了輿論的影響和立場的影響。

門捷列夫為什麼一生都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呢?

元素周期律不厲害嗎?

歐洲製裁了俄國的文學作品,芭蕾舞天鵝湖和樹,他們怎麼沒製裁元素周期表呢?

是不想嗎?

是不能。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當年沒能獲獎,確實不是話題度不夠,而是因為有人立場有問題。

因為當時有個堅持反對他的瑞典人,叫做阿倫尼烏斯,這兩個人有仇。

說起來,阿倫尼烏斯也很厲害,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學家,是電離學說的創建者,科學成就一大堆,是曆史知名人物。

但是,曆史人物未必就大氣,早年間門捷列夫曾經DISS過阿倫尼烏斯,倆人鬧翻了。

而且,正是由於阿倫尼烏斯的反向遊說,這才造成了門捷列夫一生的遺憾。

說回當前最熱門的話題。

誰願意提名沈光林獲得諾貝爾獎?

誰有資格提名沈光林去競爭諾貝爾獎?

按說,所有過往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資格提名沈光林為新的候選者。

但是,憑心而論,提名畢竟有前輩關愛後輩的意思,在科學界,誰有資格說自己的科研成就能夠跟沈光林一較高下?真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