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城,吃是融入到當地人骨子裏的印記,因而贏得吃在花城的美譽。
網絡上更有一個比較誇張的說法,說花城人沒有什麼是不敢吃、不會吃、不能吃的。
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甚至是宇宙中的外星人,隻要到了花城人手裏,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怎麼吃?
所以,對於每一個花城人來說,吃是貫穿了他們整個人生的一件事。
以吃為紐帶,他們編織出了各自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也構建成了各自人生中的愛恨情仇。
每一種味道,都代表著一抹時光。
每一樣美食,都承載著一段回憶。
趙德柱睜開眼睛,看著自己麵前擺放著的腸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傷感。
他從小家裏條件不好,自然是有些缺衣少食。
而且,他兄弟姐妹眾多,就算偶爾能吃到一些好東西,那也顯得有些僧多粥少。
好在他是老幺,哥哥姐姐們都讓著他,平日裏能吃到的好東西,就數他吃的最多。
其中,最讓他記憶深刻、難以忘懷的就是腸粉了。
沒錯!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如今滿大街都是的腸粉可是比較難得的好東西。
那時候的物資還比較貧乏,市場經濟還沒完全興起,最流行的購物方式也還是趕集,在花城叫做趕墟或者趕街。
每逢趕墟日,大人們都會到墟上做一些買賣,把種植和養殖的農產品賣給其他人,然後用賺到的錢去采購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衣衫布料,還有其他不常吃到的好東西。
而這個時候,趙德柱和兄弟姐妹們都會眼巴巴地看著父母,希望父母可以帶自己去趕墟。
在他們這些小孩子的眼裏,仿佛市墟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因為那裏不但有好玩的,更重要的是那裏有好吃的。
一份嫩滑爽口、肥而不膩的腸粉,就足以讓他們一整年都念念不忘。
那時候,能下館子吃飯的可都是有錢人家,像趙德柱這樣的鄉下孩子,能在趕墟的時候,吃上一份小吃攤上的腸粉,就已經是比較奢侈的事情了。
小吃攤裏擺著一個巨大的鍋,白色水氣蒸騰之間,一塊塊晶瑩剔透的腸粉皮就被不斷製作出來。
然後,攤主會根據客人的要求,分別在腸粉皮上撒入各種餡料,有蝦、豬肉片、牛肉片、雞蛋、青菜等,然後把透亮Q彈的腸粉皮沿著一邊刮起,一邊包裹著餡料卷成豬腸的樣子。
最後把腸粉放進盤裏,淋上秘製醬料,再撒上熟芝麻和蔥花,這樣一道新鮮熱辣、大件兼抵食的腸粉就可以端上餐桌了。
潔白的粉皮入口爽滑,各種餡料鮮香美味,再搭配褐紅色的秘製醬汁,吃起來要多滋味就有多滋味。
趙德柱跟小時候一樣,喜歡從粉皮開始慢慢品嚐。
不是他不喜歡餡料,而是兄弟姐妹們想把更好吃的餡料讓給他,所以他們一般都會先吃粉皮。
而他反倒擔心粉皮會被哥哥姐姐們吃完,於是他也跟著先搶粉皮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