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大同城中(2 / 2)

仇鸞從來不覺得,他的謹守城池的命令有什麼錯。

畢竟,韃子勢大,仇鸞怎麼思忖,在城外野戰,都逃不過一個死字。這才選擇這個保守的戰法。但這也是有幾斤肚子吃幾斤飯的現實打算。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也是大同鎮的使命,那就是為北京之屏障。

隻是他對屏障的理解,與周尚文的理解不一樣。

周尚文的理解的是,大同之後,是北京。絕對不讓韃子越過大同而向北京。所以,他為了這麼目的,葬送了無數大同男兒,連同他兩個兒子,乃至於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而仇鸞的理解的是,有大同城以及大同城附近的一係列軍事措施存在,即便韃子南下,也不能深入。

的確,雖然韃子號稱沒有後勤。其實怎麼可能?

任何軍事行動,都是有後勤的。

大同,宣府在後,韃子大軍級別攻內三關,以及北京附近的關卡,也不能用全力,以北京附近防線之堅固。想來很快韃子就久攻無功,不得不退了回去了。

這就是仇鸞對大同的戰略定位。

這種戰略定位,自然有不同的戰術。

如果從絕對理智的角度來看,仇鸞的做法,也不無道理。畢竟大同鎮而今的狀況,今非昔比。當然了,這也與仇鸞上任數月以來,從來沒有在加強大同軍,恢複大同軍戰力上,多下功夫有關。

仇鸞怒火中燒,卻哈哈一笑,說道:“軍心可用。我豈能不想與韃子一戰,隻是而今韃子多達二十萬之眾,雖有虛報,但也決計不少,大同又是京城屏障,更不要說城中還有親藩。是絕對不能失陷的。這仗該怎麼打,還請諸位教我。”

仇鸞不是不想發作,他是朝中老人,還記得嘉靖初年的大同兵變。大同兵變可不是一次,甚至可以說是有傳統的。殺總兵,殺巡撫都是有先例的。

甚至白蓮教之所以能拉走那麼多人,與大同兵變,還有朝廷對大同兵變處置不當,有直接關係。

驕兵悍將,說得就是這些大同兵,能打是真能打的。但是跋扈是有傳統的。周尚文可不是第一個。倒是周尚文雖然在文官麵前跋扈一點,但是在嘉靖麵前還是很恭敬的。

所以嘉靖對周尚文印象很好。

仇鸞可不想自己成為大同兵變遇難名單上的一員。自然要順著他們來了。

趙達是一個直人,即便有些心思,也都放在行軍打仗上了。根本沒有想到,他其實已經激怒自己的頂頭上司了。而是聽仇鸞這麼樣說,心頭大喜,將與眾人商議的作戰計劃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趙達說道:“我大同軍雖然屢經折損,但尚有精銳騎兵萬餘,足以衝陣,可以以一敵三。如果韃子在別的地方,我還有些猶豫。但是韃子到了大同城下,隻需引韃子在城下決戰,步騎全出,背城一戰,韃子不可能衝動我軍陣。韃子此來,如果不戰而走,則大損韃子士氣。我這銜尾追擊,不敢說大破之,總能有一二小勝,挽回大同軍心民氣。”

“那如果韃子真投入大兵決戰於大同城下,城中兵馬盡出,豈不是空虛之極?”仇鸞說道。

趙達朗聲說道;“錯,這是千載難逢的取勝之機,我軍可以陰藏火炮於軍中,先不用之,任韃子來攻,決戰竟日,然後先將軍器監炮抵進齊射,然後騎兵衝擊,韃子鏖戰一日,定然軍心士氣皆疲,當此雷霆一擊,必得大勝,此生必不輸於黑水大捷。”

趙達空手虛劈,說的慷慨激昂,似乎大勝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