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能夠簡單使用就算不錯了。至於更多就做不到了。
等他發現火銃火炮出現這種滑膛的現象。他們第一時間不是想怎麼解決,而是拿起一邊的掌心雷往下麵砸。
居高臨下,相距不遠。一個個隻要保證能扔到對麵的甲板上,就沒有問題,甚至還能引爆對麵船上的火藥。
一瞬間,能將對麵的甲板給清洗一遍。然後用火箭點燃船帆已經船上一些其他東西,比如火藥什麼的。接下來就可以去追其他船隻了。因為這一艘船即便沒有戰鬥力了。
畢竟,海盜的船隻雖然有船艙的,但在開戰之時,大部分戰鬥人員都是在甲板上,還有大量火器也在甲板之上的。一旦甲板上的人死得七七八八的,戰鬥力就等於無了。
而且海盜決計沒有戰鬥到底的精神,躲過死亡的海盜,他們決計不會再來找打,而是想辦法逃離戰場,而在船隻受損,船帆被燒掉,人員短缺的情況下,這些海盜很難,有什麼辦法控製船隻加速逃離,等仗打完之後,再收拾戰場不遲。
絕大多數船隻是跑不掉的,即便有少數幸運兒逃了,也無所謂。畢竟要兜著大頭。
所以,明軍這個回馬槍,殺了大部分倭寇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追得最急的這一批倭寇擋了槍,後麵的倭寇立即開始準備撤。
隻是,這個時候撤也是不大好撤的。
剛剛俞大猷將船往上遊撤的時候,並沒有調頭,雖然是為了營造狼狽撤退的情況。畢竟船隻與車輛不一樣,一艘船在河流之中調頭是很麻煩的。是有一個調頭半徑的。在麵臨突然襲擊的時候,調頭不及,才是正常的。
當然了,俞大猷也是為了此刻。帆船的船頭與船尾還是有區別的。船頭比較高,可以破風破浪,讓船隻速度更快,而船尾卻有一些平。此刻,官軍衝了下來,倭寇的船隻,也麵臨同樣的問題,他們也調頭不及。
一來,是剛剛的原因,調頭需要空間太大。來不及。
二來,也是倭寇的船隊也亂了,彼此之間,根本不給對方留空間,怎麼調頭?
長江口,此刻江海無二,自然是有的是空間,奈何彼此之間不配合,再大的空間,也不可能讓他們調頭。
調頭不及的倭寇,也不調頭了,與俞大猷剛剛一樣,調轉帆麵想要順著水流衝出去。
而此刻,就看出大船勝小船的地方了。
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小船要比大船快,其實小船僅僅比大船反應過快,轉彎半徑小。而真正航速上卻比不過大船,帆船速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水流的方向,二是船帆。
而今他們在長江之中,滾滾長江水東流。雙方是一樣的。而船帆卻不一樣,海盜的多是雙桅三桅船,而沙船是五桅船,在同樣的風力之下,沙船所能承受的風力,要遠遠大於小船。單單從帆麵上計算,要是小船的兩倍三倍甚至更多。
雖然大船比小船重,但是也足以抵消。
於是,倭寇撤退官軍追擊的時候,官軍的大船從後麵一點一點地追上來,將落在後麵的倭寇船隻,一一給敲掉了。一路上追擊,打得倭寇狼狽不堪。
一連追了幾十裏,兩岸遠遠被拋到後麵,連長江口的沙洲也很少了。此刻已經衝出長江了。最明顯的特征,所有船隻的速度就變慢了。原因無他,乃是長江水流的衝擊力慢慢被大海化解了。
此刻已經是在東海之中,長江水在進入大海之中,還保持著向東流的流向,隻是越深入大海,這種流向就越發無法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