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對王崇古擅自做主,很是不舒服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王崇古都是自己人。有事情,關起門來,家法處置。但決計不能讓別人如此欺負他。楊博自然強硬發聲,為王崇古撐腰。
這才為王崇古贏得了一些時間。
拖到了大戰開始。
大戰一開始,就非常順利。
首先是朵顏三衛歸順朝廷。
這讓周夢臣又好氣又好笑,在蒙古與大明之間,來回的倒。可以說明強勢,就是朵顏三衛,蒙古強勢,就是兀良哈部,總之毫無廉恥可言。
不過,說起來也對,對於蒙古人來說,在草原上惡劣生產情況來說,活著才是他們最希望解決的問題。什麼仁義廉恥,在這裏沒有任何用處。
對於朵顏三衛的投誠。周夢臣根本沒有相信過,因為他相信等明軍一走,朵顏三衛依然會舊態複萌。不會一下子變成了大明的忠臣。
當然了,他依然沒有對前線的戰事做出任何決斷,一切由戚繼光決斷。
他相信,他所能想到的。戚繼光也能想到。
就看戚繼光如果決斷的了。
隻是周夢臣,戚繼光不可能不說。不管是雙方的師徒關係,還是官場上的關係。戚繼光並沒有那麼不懂事。戚繼光的奏疏很快就來。
戚繼光的意思,加大賞錢,讓朵顏三衛作為向導,進攻土蠻部,但是在此之後,將朵顏三衛分開,一部安置在青海,一部安置在海西,一部安置在濟州島上。
總之,不能讓朵顏三衛還留在東北。
周夢臣對這個想法,不置可否。
全看戚繼光的安排了。
接下來的戰事,就是與正主了。也就是土蠻所部。這一次除卻土默特部之外的,蒙古五萬戶,全部出現了。雖然他們內部矛盾重重,但是唇亡齒寒。
一旦土蠻部大敗,蒙古人將會永遠的失去了漠北,這是很多蒙古部落所不能接受的。
隻是蒙古人大舉南下,並不代表這一場,就轟轟烈烈的打了起來。因為雙方都在草原上來回遊蕩,躲避對付主力,與尋常對方主力。
躲避對方主力的一方,自然是蒙古人。
在出關之後,大明一支前鋒與蒙古精銳碰了一下,帶來一場斬首千餘的大勝後,蒙古人都刻意回避與大明主力接觸。草原廣闊,雖然說十幾萬人的大軍,留下的痕跡還是很多。但是雙方主力想要接觸,卻不大容易。
明軍不敢追的太緊,擔心蒙古人來一個反撲。而且明軍騎兵雖然調來不少,但對應蒙古全部是騎兵的情況,還是少。步卒與騎兵速度不一,在追擊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前後脫節,為敵人所乘。
而且還不能不追,如果不追的話,對方跑到漠北了。過幾年再下來。難不成這樣的攻伐,再來一次?那是不可能的花錢太多了。
所以,雙方就這樣遙遙相對。好像兩人巨人在草原上跳舞。你進進,我退退,我進進,你退退。
雙方都想構造一個利於自己的戰場。沒有這個之前,是不想決戰的。
這對戚繼光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他最擔心是蒙古人撒丫子跑了,在戚繼光看來,這是對蒙古人最好的辦法。奈何一般來說,最好的辦法,一般人都不會用的。
隻要敵人還沒有脫離戰場。這事情就好辦。而且戚繼光更明白,戰場上這樣的對峙,是需要海量的錢糧支持。戚繼光背後有周夢臣。
周夢臣而今還沒有發國債的。
一旦動用這個手段,來個一兩千萬兩都不是問題。戚繼光根本不用考慮後勤問題。但是蒙古人能吃得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