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前,肅王軍的軍糧情況就已經開始緊張,隻不過當時趙弘潤將擊敗暴鳶、靳黈兩位北原十豪級別的韓國猛將擺在頭等大事上,因此沒有去考慮軍糧問題而已。
確切地說,當時糧食問題並不關鍵,因為那時候趙弘潤是打算撤兵的,隻不過他很清楚一點,倘若他當即下令撤兵,那麼,韓將暴鳶必定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們,像狩獵的狼群那樣一口口地撕咬獵物。
因此,趙弘潤希望在撤兵之前,想辦法重創暴鳶軍的輕騎兵。
進攻泫氏城,實際上就是為了引出暴鳶軍三萬騎兵而已,否則,在後路被截斷的情況下,趙弘潤要這麼一塊飛地做什麼?
沒想到,戰果比他預料的還要出色,非但重創了韓將暴鳶的三萬騎兵,連帶著另外一位北原十豪、韓將靳黈都順帶著擊敗了,一口氣攻陷了泫氏城,這就難免讓趙弘潤有些心猿意馬——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按照原定計劃撤退麼?
要知道,泫氏城的北麵就是長子城,這是上黨郡境內非常關鍵的一座戰略城池,它四通八達,是連接上黨郡南部與北部的樞紐城池,戰略意義相當於河東郡西部的臨汾與安邑。
並且,長子城也是曾經屬於魏國的城池。
趙弘潤不清楚確切多少年前,長子城屬於他魏國,是他魏國在上黨郡與韓國隔山對峙的橋頭堡。
在那段歲月,韓國的騎兵還未像如今那樣強大,步兵與弩兵仍然是韓軍的主力。
當時,魏韓兩國的交鋒主要就發生在長子城東北側的山間棧道——為了進攻長子城,韓國從邯鄲郡西部的,修了一條橫穿太行山的山間棧道,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局部戰爭。
為了阻隔來自韓國邯鄲郡的軍隊,魏人在長子城東北修了一座關隘,即是曾經相當有名的。
在漫長的歲月中,長子城支撐著魏國的上黨南郡,使魏人能坐擁包括泫氏城在內的這片肥沃的土地。
但是後來,失守、也失守,魏人隻能向南撤離,在如今的與一帶重新建造關隘。
再後來,魏國連與也丟了,徹底失去了上黨這片肥沃的國土。
因此,作為一名魏人,作為魏國的皇子,趙弘潤其實非常希望能夠幫助自己的國家奪回曾經的失地,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會將百餘年前魏韓兩國在上黨郡境內對峙時期的古老地圖,拓印下來,帶在身邊。
而眼下,泫氏城已被他趙弘潤所攻克,長子城就在眼前,趙弘潤是多麼希望能揮軍往北,奪回長子城這座曾經屬於他們魏國的城池。
但是,他麾下的軍隊沒有軍糧了。
十萬肅王軍,每日的軍糧消耗,相當於一座用糧穀堆積而成的山丘,相當誇張。
肅王軍的後勤運輸,走的是皮牢關這條路線:魏國國內,由戶部與兵部聯合組織的運輸軍糧的民夫隊伍,會源源不斷地將糧食運到前線。先運到,再從臨汾縣經唐縣、皮牢關,最終運到肅王軍軍中。
值得一提的是,肅王軍的軍糧,一般以或者食物為主,比如炒米、羊餅、肉幹等等。
這是趙弘潤提倡的,畢竟他麾下的肅王軍,因為訓練有素而且配備魏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因此進攻力非常強悍,這就導致肅王軍往往能在幾日內連續攻克數地。
正因為這樣,才會有人覺得某位肅王擅長速攻戰、遠襲戰。
但是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後勤糧草供應不上。可能在某個時期,負責運糧的民夫隊伍,速度甚至還沒有在前線攻城拔寨的肅王軍的速度快。
為了避免延誤戰機,趙弘潤提倡速食性的軍糧,用炒米、羊餅、肉幹等方便儲藏,且不容易變質的食物作為軍糧。
不可否認,這種用豬油炒過的炒米,亦或者用羊油煎過的羊餅,方便攜帶而且耐饑,一名士卒往往吃一小捧炒米,或者啃一塊羊餅,就能堅持一整日。而肉幹就不必多說了,那種硬得地跟石頭一樣的肉幹,一小塊就能讓一名士卒啃上一整天,仿佛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磨牙。
尤其是在用這種速食食物就著熱水的情況下,沒吃兩口士卒們便感覺腹內發漲,再不感覺饑餓。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僅僅隻是在唐縣時補給過一次的肅王軍,在深入上黨郡境內後,能在糧道被截斷的情況下堅持二十幾日。
但遺憾的是,這也已經是極限了,若趙弘潤想不到辦法弄到糧食,那麼,肅王軍別說繼續進攻北方的長子城,他們隻能考慮撤兵。
但是,礙於長子城的特殊曆史意義,趙弘潤猶豫了。
要知道,此次肅王軍能以極小的代價攻克泫氏城,那是因為他用數百桶清水嚇唬城內的靳黈軍,嚇得那些曾被石油桶彈襲擊過的靳黈軍士卒變成了驚弓之鳥,出於恐懼棄守了城牆。否則,縱使是晏墨,也沒有那麼容易能從韓將靳黈的手中奪下泫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