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暘城君熊拓率領十幾萬大軍,抵達了目前楚國的臨時都城,「虎方」。
「虎方」,位於壽郢的東南方向,直線距離大概六十餘裏左右,但因為兩者間相隔有一條脊狀丘陵,因此兩城的實際距離遠遠不止六十餘裏。
虎方這個稱呼,來自於古國「虎方國」,謠傳是一個擅長青銅冶煉術的古國。
當然,這隻是傳聞,但不能否認,虎方是楚國非常重要的青銅冶煉城池,虎方出產的青銅製品,占到全國的約四成,而楚國軍隊的青銅製裝備,亦有許多產自這裏。
因此總得來說,虎方是楚國楚東極其重要的冶煉之地,它的規模比魏國大梁的冶造總署還要大地多。
值得一提的是,虎方除了青銅工藝為人所稱道外,其實也擁有著非常完善的陶土工藝,頗為名氣的楚瓷,並不會遜色宋瓷多少。
但因為楚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實在是太完善,讓人歎為觀止,因此,虎方的陶土工藝難免就被青銅工藝給掩蓋下去了。
不誇張地說,虎方縣的青銅冶煉技術,可能早在幾十年乃至近百年前,就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當時的那個年代,當代楚王依靠著鋒利的虎方青銅劍,打敗了中原的宋國,使楚國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中原霸主,直到齊國崛起。
話說回來,其實在那個時候,楚國就已經在嚐試冶鐵技術,但很可惜,由於初代冶鐵工藝不精,鍛造出來的鐵劍遠遠沒有青銅劍來得堅固與鋒利,於是乎,掌握著巔峰青銅冶煉技術的楚東貴族們,便盲目地認為鐵劍不如青銅劍,放棄在冶鐵工藝上投資,以至於後來落後於魯國的冶鐵工藝,因而被得到魯國技術支持的齊國軍隊擊敗。
當然,這隻是外界的傳聞,但事實上,楚東的貴族難道真是始終不明白青銅器不如鐵器的道理麼?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說,哪怕一時判斷失誤,可待等魯國出現冶鐵工藝,且鍛造出來的鐵劍遠比楚國的青銅劍優秀時,楚東的貴族仍然對此視而不見?
哪怕是眼瞎也不至於眼瞎到這種地步吧?
事實上,真相並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於楚國有著非常豐富的銅礦,但鐵礦卻要少得多。
而這些銅礦,卻大多被國內的貴族捏在手中,這些貴族除了用這些銅礦鑄造錢幣外,也用它來鍛造青銅武器,武裝軍隊。
別看如今仿佛是韓國有更多的貴族控製著整個韓國,但實際上,楚國才是從始至終由貴族掌控國家命脈的國家,在楚國,貴族擁有私兵、掌握軍隊這是司空見慣的事。甚至於在有些地方,當地的縣兵其實等同於某位君侯的私兵。
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楚王號召,擁有封邑的君侯都會竭力武裝自己的私兵——畢竟楚國貴族間內部,也並非和睦,兩個邑君率領各自軍隊相互打仗,爭麵子或者搶地盤,這都不是什麼太稀奇的事。
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地方上的貴族,陸陸續續都擁有了許多裝備有青銅兵器的私兵。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旦楚國出現了鐵製兵器,這些青銅兵器怎麼辦?貴族們攥在手裏的那些銅礦礦山該怎麼辦?爛在手裏?還是說全部熔鍛成青銅鼎等器皿?亦或是鑄造成錢幣?
再者,祖宗傳下來的青銅冶煉技術又該怎麼辦?
在這種種原因下,楚國的貴族不舍得拋棄其實已經登峰造極的青銅冶煉技術,仍幻想著青銅冶造能再上一個台階,或者說另辟思路,在銅礦中融入一些別的金屬礦,就像冶鐵工藝一樣。
倘若楚國也誕生了一個趙弘潤,那麼他就會直截了當地告訴這些貴族:別做夢了,楚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是青銅冶煉的頂峰了,再也提高不到哪裏去。
但很可惜,楚國的貴族們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依舊死死攥著青銅冶煉不放。
還別說,在楚國工匠陸續改良青銅冶煉的過程,還當真有了一些收獲,比如說豔麗的紫銅、紅銅,但很可惜,這些玩意除了外觀好看,實際上不頂屁用,楚國最多拿來鍛造成銅鼎或者器皿,賣到其他中原國家,賣個高價。
而正是因為楚國貴族始終不肯放棄青銅冶煉工藝,這使得在楚國的東部,似「虎方」這等冶銅工藝城池比比皆是,而「虎方」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因此,自「齊魯魏越四國伐楚戰役」楚國丟失了王城壽郢之後,楚王熊胥便將王架轉移到了虎方,企圖借助虎方完善的冶銅工藝與設備,打造軍備、擴充軍隊,奪回壽郢。
隻是沒想到,待等楚國結束屈氏內亂,做好準備正打算奪回壽郢,甚至趁機反攻齊國時,魏國那邊突然爆發了內亂,於是當時楚王熊胥與一些楚東貴族一商量——先滅了這個已隱隱要取代齊國成為中原霸主的魏國!
畢竟壽郢隨時可以奪回,但能夠重創魏國、甚至覆滅魏國的天賜良機,卻並非隨時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