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你來我往【二合一】(2 / 3)

這下好了,他們這幫人血本無歸,反倒是韓國,平白無故得了一批廉價物資不算,而且還利用此事充盈了國庫的資金。

在這兩位魏國巨富聚在一起商議對策時,其他的魏國商賈亦在叫囂:必須讓韓國為此事付出代價!

所謂付出代價,無非就是希望雒陽朝廷出動軍隊對他們撐腰唄,但遺憾的是,在這件事上,他們注定要失望了,因為魏王趙潤暫時還沒打算跟韓國真刀真槍地幹上一仗。

一個月後,文少伯派出的心腹,將這個消息送到了魏國的王都雒陽,呈遞於天策府,稟告了左都尉高括與右都尉張啟功。

相比較高括的憤怒,張啟功卻露出了莫名的笑容,就仿佛是瞧見了什麼心屬的獵物似的,搖頭晃腦,嘴裏嘟囔著「有意思」、「有意思」就離開了。

大概是去籌劃新一輪針對韓國的陰謀去了。

半個時辰後,天策府左都尉高括,親自來到王宮,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魏王趙潤。

在聽了高括的講述後,趙潤頗為驚訝,縱使他也沒有想到,韓王然居然想出了增鑄銅幣的妙計,反過來擺了他們一道。

至於高括所說的什麼卑鄙不卑鄙的,趙潤倒是毫不在意。

畢竟較真來說,他魏國商賈向韓國采取了傾銷手段,企圖破壞韓國的經濟,這難道算是正大光明麼?——彼此彼此罷了。

他隻是有點遺憾,亦或者說,忍不住得自嘲:還真是小瞧了韓然!

在冷靜地思考了一番後,魏王趙潤對高括說道:“商人的事,天策府不必插手,讓文少伯、陶洪等人去解決,他們久浸此事,豈不比你更擅長?至於其他……”

摸了摸下巴,他忽然問道:“張啟功可得知了此事?他怎麼說?”

高括如實回答道:“張大人隻是一臉詭譎地嘟囔了幾句‘有意思’,隨後就不見蹤影了。”

“哦?”趙潤聞言一愣,隨即點點頭笑著說道:“那你就不必多慮了,這事就交給張啟功吧。”

“是!”

高括躬身而退。

望著高括離去的背影,趙潤心中一閃而逝韓王然的麵容,在長長吐了口氣後,喃喃說道:“此計固然巧妙,但不亞於飲鴆止渴,雖然擺了我大魏一道,占了些許便宜,可損害的,卻是國家的信譽……這不像是你會做的事啊。還是說,你已被逼到了絕路,被逼無奈?”

不過仔細想想,趙潤倒也不認為韓然的決策有什麼問題。

還是那句話:倘若連今日的劫難都無法安然度過,又何需去考慮日後呢?

就算換做是趙潤,他恐怕也會做出跟韓王然一模一樣的決定:先渡過眼前這一劫再說!

而這會兒,左都尉高括已返回了天策府。

回到天策府一問右都尉張啟功的行蹤,高括這才得知後者在片刻之前已帶著副手南宮玉離開了雒陽,據說是直奔大梁去了。

對此,高括感到頗為困惑,但考慮到魏王趙潤已授意他此事全權交給張啟功去處理,高括也就不去插手了,他隻是知會了「右都尉署」內的黑鴉眾一聲,叫這些黑鴉眾將魏王趙潤的授權告知張啟功。

還別說,張啟功與副手南宮玉,還真是直奔大梁去了,至於目的地,則是大梁城外的「大梁學宮」——張啟功需要借助小說家的那本《軼談》,來達到他某個目的,以報複韓國用「增鑄銅幣」的計策來破解他的「傾銷策略」。

想想也是,「傾銷策略」,這可是張啟功獻出的毒計,卻沒想到在大獲成功之際,居然被韓國擺了一道,這讓心高氣傲的張啟功如何能接受?當然得十倍、百倍地報複回去!

不過就事論事地來說,縱使張啟功也必須承認,韓國這一招相當高明。

“此計,必是我法家子弟向韓王所獻。”

在旅途中,張啟功信誓旦旦地對副手南宮玉說道。

南宮玉聽罷很是困惑,因為按他對法家子弟的理解,法家子弟不應該製定律法的人麼?怎麼會獻上這種規矩之外的計策呢?

聽了南宮玉的困惑,張啟功很是不屑:“我等又非墨家子弟。”

是的,法家子弟,可不像墨家子弟那樣墨守成規,不誇張地說,十個法家子弟,九個膽大包天,他們既製定規則,但有時也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倒不是破壞規則,而是尋找規則中的漏洞,借此打壓政敵或者敵人。

法家子弟,可是諸子百家中最具“攻擊性”的。

數日後,待等張啟功與南宮玉抵達了大梁之後,率先前往了大梁學宮,會見小說家的領袖周初,要求周初在新一刊的《軼談》中,將韓國「私鑄銅幣」一事告知天下,進一步做壞韓國的信譽。

小說家的領袖周初當然不會違背張啟功這位天策府右都尉的意願,相反地,他很是雀躍於他小說家居然有幸參與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這簡直就是說夢也想象不到的事啊!

懷著激動興奮的心情,小說家領袖周初親自執筆,通過巧妙的構思,立刻就著成了一篇文章,借一則虛構的故事影射韓國「在貿易利益失去平衡後、私下增鑄錢幣」的無恥舉動,矛頭直指韓王然與韓國的丞相申不駭。

之所以要加上韓國的丞相申不駭,隻因為張啟功知道申不駭乃是他法家的前輩,他認為,這個人的存在,會嚴重影響到他的計策,搞不好,「增鑄銅幣」還就真是申不駭教韓王然的。

因此張啟功認為,申不駭必須率先鏟除。

很快地,新一刊的《軼談》便迅速出爐,非但在國內大賣特賣,亦傳到了天下各國,而其中那片夾雜了魏國私貨的文章,自然也就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使世俗對韓國這種舉動,大為指責。

這也難怪,畢竟韓國這次的行為,確實失當:倘若韓國可以肆意增鑄銅幣,誰還願意到這個國家做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