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1 / 2)

正文 楔子

2006年6月10日晴

樂山大佛景區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除此之外,或許沒有更合適的形容。

站在大佛腳下仰望的陳博士,扶了扶眼鏡不禁感歎:大佛的存在,是讓人來感受自身渺小與心生敬意的。

世界第一的大佛基腳平台下,就是三江彙合處,江麵寬闊、水流湍急、濤聲陣陣,幾隻白鷺悠然掠過水麵……

瑞士生產的雷達天線,就像一個小型的平板車,正緩緩沿著設定好的測線由下往上運行。它從地麵向地下射入寬頻帶、短脈衝形式的電磁波,該波遇地層界麵或目標體(軟弱層、鬆散體和沉陷帶等)反射回地麵,由主機接收處理並將結果顯示到屏幕上。這是曾在“911”事件發生後,用於搜救的地質雷達無損檢測技術。通過這種設備,可以搜集到大佛身體各部分何處有破損以及各種修補材料的現狀。

樂山大佛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

淩雲山體的岩層係白堊紀上統夾關組,主要岩性均由磚紅、紫紅色厚層狀砂岩、粉沙岩、夾薄層砂質粘土岩組成。這是一種質地疏鬆易於開鑿,穩定性較好的岩石,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大佛位於淩雲山西麵的陰坡上,加之佛體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佛身處於江彎地段,隱藏於山體之中,減少了風雨侵蝕和水流衝刷,因此岩石風化較緩慢。千百年來,大佛雖然曆經了戰火、自然災害,至今依然挺立在大江邊上。但是,表麵的堅毅卻並不能掩飾其千年的滄桑。曆史上,樂山大佛經曆了多次維修,其身體經過不同時期的不同材料的修補,而這正是令人不放心的地方。雖然從外表上看,大佛很健康,但這並不能證明其身體內部沒有問題,所以就需要動用先進設備進行檢測,以更有利於文物保護的需要。

陳博士注視著天線移動,叮囑懸吊在大佛胸前半空中的工作人員注意安全。

片刻之後,他轉向江麵,眺望對麵的鳳洲島。

前兩日的探測沒有什麼大的收獲,雖然內部介質有些小的裂紋與密度不均勻岩層,基本上大佛被測區域沒有什麼大礙,也沒有發現傳說中的藏寶洞。他不禁想起那部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電影,雖然《神秘的大佛》裏講述的藏寶洞是屬於藝術化的加工,但作為古時修建佛像的慣例,極有可能在大佛某個部位藏有密室以收藏當時的一些東西。大佛藏寶的傳說有無數個版本,雖一直在民間流傳,但至今從未得到證實。

直到去年年底,在開挖大佛博物館地基的時候,施工人員的一次偶然發現,似乎印證了這一傳說。被發掘出來的是一座唐代古墓,已經被盜得基本上一幹二盡,盜墓分子惟獨放過了一張陶板,這在他們看來是沒有絲毫價值的。正是這張看似普普通通的陶板,卻引起了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甚至稱它為“嘉州陶書”。這是為什麼?隻因為上麵發現了文字,不,準確的說是符號。最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居然和在陝西法門寺地宮,第一道石門上的白色符號極其相似!這不得不令人產生這樣的聯想:大佛地宮是否並不僅僅是傳說,或許地宮確實存在,那麼,它又究竟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