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大佛博物館建築群坐落於岷江東岸任家壩,由多功能博物館、小劇場、景區入口牌坊、生態停車場和沿江景觀道等組成,總建築麵積一萬多平方米。
博物館根據《樂山大佛景區總體規劃》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加快“中國第一山”旅遊景區建設的步伐動工興建的。項目的目的,是作為樂山城市的標誌和樂山曆史文化的載體,為樂山的旅遊增加一個亮點。
建築外觀形態直接由崖墓(樂山漢代麻浩崖墓)經過正負形體轉換演化而來,一組高低錯落的箱體建築從山崖中“生長”出來,箱體內部即為博物館展廳。用設計者自己的話說,博物館是保存收藏遺物的地方,其實就是現代的“墓穴”。很有意思的是現代人經常流連其中,用冷漠的眼光打量自己幾千年前的影子,大家都把這種東西叫做文化。
主入口處采用崖墓入口的處理手法,較為收斂而退隱,門頭由三尊佛像造型裝飾。小劇場退到後部以突出博物館的主體形象。小劇場前小廣場一側豎起了一個由鋼,玻璃,膜結合的光塔,光塔的造型為中國傳統密簷塔的現代版本,凸現了博物館的佛教主題,堪稱點睛之筆。整座建築外牆采用樂山本地出產的紅砂岩,表麵采用凸點機理,陽光下泛起特殊的光彩。
實際上,這個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陶郅工作室設計的博物館,剛剛落成啟用不久。館藏文物不如想象中豐富,部分展廳尚未開放,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設計者對光影的理解和運用十分巧妙與獨特。博物館內庭由一組三角形折板玻璃光棚覆蓋,光棚下自由地一組張拉膜使陽光透過光棚照到室內隨時間變化形成一係列有趣的耐人尋味的光影。內庭一側自然的山體露出紅砂岩本身的質感,岩體上生長著青苔;更是與博物館人工建築形成絕妙對比。
記載大佛工程事跡的《大像記》小比例仿製碑;
發起修造、募集款項並為了保護這筆佛財自剜雙目的黔僧海通塑像;
十三層重簷大佛閣的複原模型;
遍布大佛全身的巧妙排水係統介紹;
公元7世紀的佛像頭;
1990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的大佛螺髻石;
上世紀80年代,那張轟動世界,由廣東一位叫潘鴻忠的遊客,偶然發現並拍下的“巨型睡佛”放大照片;
曆代維修大佛的詳盡資料;
描述藏寶洞傳說的那部電影的劇照與梗概……
館內的藏品令jane大開眼界,她恍惚而驚喜地遊走於大小數個展廳,仿佛遊走於迷霧遮蔽的時間迷宮之中。而這每一件實物、照片或者文獻都是撥開層層迷霧,指引人們通往真實曆史的使者。她不時停下腳步,聚精會神的觀察玻璃罩中的這些曆史的使者,認真的用相機將它們記錄下來。
輪回在一旁耐心地替jane講解,回答她的各種問題。這些東西,作為導遊的他早已爛熟於心、倒背如流。
說實話,當有些東西過於熟悉的時候,厭倦就隨之邇來。
不過作為自己的職業,自己的工作和飯碗,他不得不經常站在從五湖四海前來的各色遊客麵前,環視著他們五官各異的臉,帶著略顯僵硬的職業微笑,反複講述同樣的東西、反複看同樣的風景,並偶爾向遊客啟發性的提問或者蹩腳的自問自答。
這樣的工作並不適合輪回,他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人、不是一個能夠忍受生命在長期重複事件中消磨的人。
他很快便厭倦了這一切。
所以,他不再是當初那個稱職的導遊,為遊客講解的時候經常走神,丟下遊客玩失蹤的惡行更是時有發生。招至遊客大量的投訴一點也不奇怪,旅行社領導對其多次教育批評和罰款,卻收效甚微。盡管他也內疚於對工作的不負責任,但卻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厭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他隻能我行我素。依然不羈的個性,毫不收斂,領導苦口婆心的孜孜教誨成了耳邊風。最終遭到旅行社的雪藏,不給予帶團任務,甚至準備下殺招--揚言吊銷其導遊資格。
而輪回相當灑脫,對此置若罔聞,沒團接就休息,吊銷執照也無所謂。整日閑雲野鶴般神出鬼沒,吟詩作畫看碟聽歌,也樂得自在逍遙。
他是個愛幻想的人,工作之餘寫作天馬行空的小說和劇本是他常做的消遣。他熱衷於各種神秘傳說,喜歡看《達芬奇密碼》和《印第安那瓊斯》。而樂山大佛,無疑給了這個從小生長在大佛對岸的小夥子,最唾手可得的靈感。他寫了很多關於大佛寶藏的文字,為此查閱了無數資料,曆史的、佛教的。
他樂於為未知的東西花費時間,哪怕這些東西在別人眼中毫無意義。
他忠於自我,善於取悅自己。
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寫各種各樣的劇本拍各種各樣的電影或者動畫甚至遊戲,表達各種各樣摻雜著自己感悟的生命軌跡或是傳奇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