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1 / 3)

正文 9

一路上,遊人絡繹不絕。有成雙的情侶、也有大群來自各地的旅行團,老人小孩、青年男女紛紛拾階而上,拜訪問候這些掩映在蒼翠之中的莊嚴佛寺。淩雲禪院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牆碧瓦,林木蔥蘢,香火不絕。不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淩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複,明末又被毀。現存淩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後又經多次修茸,尤其是解放後不斷維修,保存了現在麵貌。天王殿外的參天古楠樹,猶如一位睿智慈祥的老人,那老皺的容顏,平靜堅毅,用它那圈疊的年輪記錄了無數歲月的風霜,見證了時世的變遷。

四大天王各持神器,攢眉怒目,威武雄壯,與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一起,守護著佛土永恒的莊嚴與聖潔。

他們來到端坐於大雄寶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三身像麵前。在輝煌宏偉的大殿中,在十八羅漢的簇擁下,在佛主麵前,人人心純如水,虔誠的敬香與叩拜祈禱,祈禱自己和家人朋友平安健康、順順利利。

“對了,我要買紀念品送朋友。”jane突然想起來樂山一趟,應該帶點什麼回去。

“恩,那邊有的賣。”兩人一起走進景區內的店鋪。

櫃台內琳琅滿目,裏麵陳列的都是紀念商品,有24K鍍金的大佛護身符、佛頭掛鏈、相思豆項鏈、各種水晶飾品和玉器,看得jane眼花繚亂。輪回向她介紹,這裏有兩種特色旅遊紀念品賣得最俏。一種是大佛頭像製品,上麵可以刻你想刻的字。你看專門賣大佛頭像飾品的攤位前擠著等刻字的遊人,生意太好了,都忙不過來。另一種俏賣的紀念品是“手指作畫,以名作詩”的大佛畫像,就是把遊客的名字當場作詩,寫在用手指畫的印有樂山大佛圖案的白紙上。在大佛腳下和山上的這種鋪位前都擠滿了遊人。

jane挑來挑去,這個看著喜歡,那個也想要,結果買下了不少東西。

“喲~你朋友真不少啊!”輪回看著jane手中那一包東西打趣道。

“對啊~~”jane回答著,好象想到了什麼,目光又在櫃台內細心的搜索起來。終於,她選定了一個心型的鏈墜和一根相思豆項鏈,交給店員刻字。輪回一看就知道,這禮物可不一般。

“送男朋友啊?”他把頭湊過去想看jane要刻什麼字。

jane趕緊推開他,“討厭~~~不準看不準看!”

“切~~我才不看!”他一扭頭,訕訕的離開了店鋪。

走出紀念品店鋪的人們互相擁擠著,在大佛左側的山崖旁,興高采烈的拍照留念,伸出手做觸摸佛頭的姿勢,以便在照片中看著好象真的是摸著大佛的頭部,據說這樣能夠吉祥如意,將虔誠的希望寄托在一張薄薄的相紙上。

“他是一尊彌勒佛。”輪回介紹道。

“對了,為什麼叫彌勒佛?”jane不明白,她昨天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就已經想問了。

輪回回答:“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象征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上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所以人們自然渴望他能盡快降臨人間,全國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彌勒佛像。到了武周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樂山大佛的彌勒身份也因此決定了。”

樂山大佛跟寺廟裏的彌勒佛造像是不一樣的。寺廟裏的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他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裏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實際上,在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現在寺廟裏的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正是承前啟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發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造像度量經》的規定修建的。”

佛像建造以全身為120分,計肉髻高4分,下至發際4分,麵長12分,頸長4分,胯骨長4分,股長24分,膝骨4分,脛長24分,足踵4分,下身量也為60分。佛像的寬廣度,心窩橫量至腋12分,腋至肘20分,肘至腕16分,腕至中指尖12分,計一側60分,左右合計等於全身之量。而其形態則應符合佛經《大智度論》卷4,《大般若經》卷38,《大乘義章》卷20等教義規定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稱‘相好’。這正如韋皋《大像記》中所提到的‘頂圍百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以稱之’。

“但是他的麵相卻具有漢族人的共同特點。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他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盡管輪回昨天已經說過,樂山大佛或許並不是用來鎮水,但這段格式化的導遊詞還是脫口而出,jane聽到這裏愣了一下,不過並沒有異議,畢竟這才是公認可信的說法。

大佛頭上,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其實螺髻是以石塊事先雕鑿再逐個嵌就。聽輪回這麼說,jane細看,果然發現螺髻根部裸露處,有些不明顯的拚嵌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