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獲獎之後(1 / 3)

對於電視台,每個新節目,都是一項重要的決定。

人,錢,還無所謂,重要的是口碑。

一線之所以是一線,除了有錢有人之外,王牌節目必不可少。

《走近科學》對於東安算是意外的驚喜,誰也想不到,這麼個電台轉過來的題材,居然能穩定在07%左右收視率。

而且,還自帶熱度buf。

半個月一整期節目,不看第二期,絕對想不到後邊會如何展開,虎頭鼠尾一點都不為過。

觀眾們期待了整整七,想要知道到底咋回事,結果,總有被唰的感覺。

於是,忍不住上網吐槽,你特麼什麼鬼。

節目組對於這類言論,非但不去解釋,反而在後邊推波助瀾。

華夏人口那麼多,幾個黑子無所謂,你鬧的越凶,對節目越有利。

好奇害死貓,人也沒啥區別。

到處都在《走進科學》如何如何,沒看過的都會想去看看,收視率自然就上去了。

再者,節目也有正經的時候,一些案件或是真實事件確實帶有科學依據,播了這麼多期,養成了一批忠實擁躉,有點娛樂加教育相結合的意思,張導他們同樣在慢慢摸索,尋找一條最適合的道路。

《華夏鑒寶》是東安的野心之作,也是老酒新裝。

以往這類節目,都是主打收藏物品質,動輒幾十幾百萬的東西,讓觀眾羨慕的同時引發興趣。

一條腿走路,始終不穩,隻有一個賣點也是如此。

所以,《華夏鑒寶》通過各種會議,集思廣益,多點開花。

特別肖一若給了所有人個驚喜。

當初他參加金話筒,眾人的想法是你就混個臉熟,能走多遠走多遠,回來讓鄭秋曼帶著,慢慢累積。

看好是必然的,隻是沒想到居然拿了個冠軍回來。

金話筒雖然每年都辦,含金量還是挺高的,每年的前幾名,都發展的不錯。

他拿了冠軍,等於省了百萬宣傳費,隻要打出:金話筒得主電視節目首秀,相信便能吸引無數目光。

節目組上下從導演到編劇到工作人員,聞訊之後,可謂是動力十足。

一個有分量的主持人加入,對於節目幫助非常大,領先於起跑線之上,幹起活來是吭哧吭哧。

收視高,金主多,獎金自然少不了,都是幹活,誰不願意多賺點。

因此,加班開會,討論計劃,都踴躍參加。

鄭秋曼也是一樣。

她作為東安的一姐,剛開始是有點優越感來著,這不稀奇。

長得漂亮,業務能力強,曾經主持過破一的節目。

對肖一若完全是看晚輩準備提攜的態度。

但是,參加過幾次會議之後,她覺得好難啊。

古玩對於新人來,相當不友好,光是各種朝代都把她繞暈了,更別提期間發生的各種典故。

而古玩其中有趣的一環,便是這些故事。

好不容易有點記憶了,過度到每個朝代的工藝特點,這裏是難中之難。

在她看來,根本沒啥區別,同樣是兩個瓶子,可以通過底座,花紋,瓶口,做工,林林總總十幾種方式來分辨。

作為合格的主持人,鄭秋曼私底下找了黃老師聊過不少次,對方直接了,一口氣吃不成個胖子,勸她邊學邊記,積少成多。

對肖一若,除了拿下金話筒外,能熟練地辨別古玩,更讓鄭秋曼吃驚。

黃老師有些嗤之以鼻,他和肖一若沒見過麵,也沒聊過。

但這人的名字在每次會議之中,都會被提起。

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畢業於傳媒大學,你知道一點古玩皮毛,他覺得沒問題,可要能一眼定乾坤,是不信的。

不過,良好的涵養讓黃老師微笑以對,日子還長著呢,有的是機會給年輕人上一課。

肖一若自從回來之後,忙的腳不沾地,連家都沒時間回,老爸老媽特地上來了一趟,三人一塊去外頭吃了頓飯,好好聊了聊,父母除了滿意,就是滿意。

然後就是會議,大大各種會議。

節目組的會和一般的公司有很大不同,人家是領導,下頭的人去聽,去記,去實行。

做節目,需要的是集思廣益。

一個人的想法有局限性,很容易繞到死胡同,並且效果不好。

通常是導演編劇提出一個想法,其他人散發思維,頭腦風暴,一起將這個想法填上顏色,補上各種細節。